新一轮IPO现场检查大幕拉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券商处了解到,2018年第一轮IPO现场检查行动已开启,陆续有券商收到了项目将被核查的通知。此次现场检查,核查企业的范围以及对核查要求的严厉程度相较以往都更进一步。
“除了IPO审核提速外,运用现场检查等手段加大审核、审查力度,促使不合格或是有问题的企业主动撤材料,也是化解IPO堰塞湖的一种手段。就2017年的数据来看,在现场检查震慑之下,企业主动撤回申报材料的情况越来越多。”3月20日,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通过常态化现场检查,督促IPO申请企业提高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大风险攻坚战做出努力。”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特别指出。
重点核查卡位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此次IPO现场核查选取企业的范围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中的企业;日常审核中发现存在明显问题或较大风险的企业以及反馈意见或告知函等回复材料超期未报的企业。
而“反馈意见或告知函回复材料超期未报”这一项,主要针对的正是2017年底证监会发行部明确提出的“卡位”企业。
“以前排队审核时间长,投行抱着闯关和卡位的心态,一边排队一边解决企业的问题。但现在审核加速,不少企业想办法拖延,导致部分项目在会里长期积压,影响审核秩序。监管层认为与其拖着,不如先撤回,做好规范再申报。” 3月20日,一位沪上地区大型券商资深保代人士对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本次现场核查还出现了一项新的情形,即连续三年合计净利润不超过1亿元或最后一年净利润不超过5000万的企业,将面临撤材料或者现场检查二选一。
“对利润指标设置较为明确的标准,就意味着证监会视这些不满足条件的企业有卡位的嫌疑,因此将利用现场检查的契机对这些企业进行劝退或者清理。”前述沪上地区资深保代分析。
深圳一家IPO项目被抽中的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我们被抽中就是三年利润不足1亿这个要求不满足,是周一接到的通知。原本我们还打算博一下现场核查,但领导最后决定还是撤材料。”
不过,另有一位北京地区的券商3月20日对记者透露,接到通知的IPO客户宁愿接受现场检查也不愿意主动撤材料,这让中介机构两头为难。
可以预见的是,在证监会坚决化解IPO堰塞湖的执行决心下,2018年上半年IPO现场核查企业数量或创新历史新高。
现场核查震慑
IPO现场核查就像一场大考,如果考试成绩不佳,企业的IPO之路有可能就此结束。
“如果现场检查被抽中,从公司到项目组都会很紧张,现场检查的震慑力远超一般监管审核工作。常态化的现场检查,对中介机构和发行人都会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的人士3月20日向记者表示。
数据也体现了这种震慑力。以2017年上下半年两次现场核查为例,分别有35家和22家被抽中企业,而在现场检查准备和实施期间,就分别有13家和10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
与此同时,2017年以来在审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的比例正在提高。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17年全年共有超过65家的企业被证监会抽中进行了现场检查,而2017年全年完成IPO的企业有438家,也就说,检查比例达到了15%以上。
“2018年范围又扩大了,检查比例肯定要高于15%,企业如果还存在侥幸心理,可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了。”前述沪上地区资深保代认为。
记者还了解到,此次现场检查在准备周期方面也有大幅缩减的迹象。
“此前项目在抽中之后有1-2个月的准备时间,而此次证监会给被抽中企业的时间大幅缩减,可能仅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工作。”前述北京地区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种种迹象表明,现场检查覆盖度在提升,尺度在收紧。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场核查也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经不住现场核查的压力撤材料,IPO之路中断;而另一面则是顺利通过现场检查为发审会加分。
“2017以来,被抽中的IPO企业,最终上会的通过率机会是百分之百。因为市场也认为,如果通过了现场检查,是过会前的背书,有优势,但是否能承受这样的挑战,企业需要权衡。”前述北京地区投行人士指出。
总体来看,在证监会多管齐下的努力下,IPO堰塞湖的压力已有所缓解。
根据证监会官网发布的信息,截至3月15日,今年已有19家拟IPO公司中止审查,48家公司终止审查,终止审查企业的数量同比创新高。
正常在审企业名单里,上交所排队的企业有195家,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排队的企业分别有61家和132家,沪深交易所处于正常审核进度的企业合计有388家,这也是IPO堰塞湖问题出现后,为数不多排队企业数量低于400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