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证券公司2018年度经营数据。根据统计,131家证券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2662.87亿元,同比下滑14.47%;当期实现净利润666.20亿元,同比下滑41.04%。共有106家公司实现盈利,也就是说有25家亏损,而2017年亏损的券商为11家。
在严监管、市场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多数券商仍然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同时股权质押风险爆雷更让行业雪上加霜。危机之下,各家券商也在寻求变局,有多家头部券商在岁末年初将经纪业务转型财富管理;有的中小券商抱大树取暖,被大券商收购;有的缩身求存,裁员降薪以期在寒冬中存活。在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的当下,如何在危中求变成为全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经纪业务转型财富管理
长久以来,在券商的诸多主营业务中,经纪业务是最基础的业务,多年以来一直是证券行业的口粮田。但随着佣金率下行,使得佣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依靠牌照红利的商业模式进入瓶颈期,经纪业务转型成为行业共识。
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经纪业务整体佣金率降低至万分之三点二,较2017年下滑5.7%,券商新开户佣金约为万分之二点五,而真实净佣金在万分之一点八至万分之二点三。就营收占比来看,2018年前三季度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为26.18%,已经不再是券商第一的营收来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主动转型,成为多家头部券商的选择。岁末年初,先后有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和兴业证券将经纪业务部门更名为财富管理部,开启财富管理转型的序幕。1月23日,中国银河证券宣布,经纪业务全面转型为财富管理。从银河证券副总裁罗黎明提供的数据看,2013年银河证券代理买卖净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9.55%,到2017年,这一比例下降为34.8%,2018年前三季度,代理买卖净收入占比进一步缩减至26.1%。传统经纪业务,或已无法满足券商的后续发展,转型为大势所趋。
实际上,行业探讨财富管理转型之路始于2000年。在上述三家券商之前,东方证券、海通证券已走在前列。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经纪业务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转型财富管理在业内已经提了很久,但真正大规模去做的没有几家,一方面,前几年靠传统佣金通道业务的收入仍然可观;另一方面,与较为强势的银行理财相比,券商优势不明显。券商主要是交易型客户,银行是产品型客户,同时客户资金都在银行,这方面银行具有天然优势。”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家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探索包括智能投顾、代销金融产品、营业部轻型化、业务综合化,以及长期来看,帮助客户做资产配置,收取管理费是重要方向。但券商目前的转型大多处于初级阶段,深度转型并不容易。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不管从国外的经验看,还是从长远的发展看,转型财富管理都是大势所趋,也是业内共识。“转型难度较大,目前已经转型财富管理的券商从效果上来看,并没有非常亮眼的成绩,但是转比不转好,早转比晚转好。转型也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成果,从财富管理的大市场上分蛋糕不会那么容易,需要慢慢建立自己的优势。”上述人士表示。
兴业证券财富管理部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内市场养老资金的培育以及海外资金的持续配置,财富管理无疑是未来整个券业转型的大趋势和大潮流,没有一个券商能够无视这个趋势,必须尽早、尽快地去拥抱这种改变。”上述人士认为,转型财富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也应该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与耐心。
并购重组与裁员降薪
在头部券商主动拥抱变革启动转型的同时,中小券商的处境则更为艰难。从2016年延续至今的从严监管大环境下,监管层就券商多项业务领域进行规范,“扶优限劣”成为趋势,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由此,“背靠大树好乘凉”成为了一些中小券商逆境中的生存之路。2018年12月底,中信证券就向市场宣布收购广州证券全部股权。根据公告,中信证券拟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获得广州证券100%股权,交易对方为广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广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证券表示,通过本次交易,充分利用广州证券已有经营网点布局及客户资源实现中信证券在广东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业务的跨越式发展,有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不过,作为中小券商的广州证券,近年来业绩却不尽如人意。历史数据显示,广州证券2016年度、2017年度及2018年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9.45亿元、17.43亿元和23.02亿元。2016年度、2017年度净利润则大幅下降,分别为9.64亿元、2.39亿元,2018年前11个月则亏损1.84亿元。而根据此前越秀金控收购标的资产少数股权的交易价格,标的资产100%股权对应的估值为191.19亿元,而本次收购距离前次收购不足3个月,交易对价暂定为不超过134.6亿元。
业绩大幅下滑至亏损、负面缠身,引来了上交所问询。1月16日,上交所针对中信证券日前披露的《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进行了事后审查,向其发去问询函。要求中信证券对广州证券存在的亏损、负面缠身等问题,说明其此次收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上交所还提到,广州证券曾多次收到自律监管措施。同时,因存在被调查问题,广州证券在2016年7月的券商评级中被下调一级,由此前的A级变成目前的BBB级。
中信证券1月21日晚间发布回复上交所问询函的公告称,收购广州证券之后公司的证券业务模式符合相关规定对于证券公司“一参一控” 的要求。广州证券营业收入发生大幅波动,净利润下滑甚至出现亏损,主要系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证券市场走势、自身项目储备不足及风险控制薄弱等多重因素影响。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的强者恒强格局很难逆转,中小券商经营压力都很大,与大券商合作的效益可能高于自主经营。大券商并购小券商即符合扶优限劣的监管思路,对收购双方的业务开展都有帮助,未来应该还会有类似事件出现。除了被并购这条路,只能在专业和细分领域做精、做深,抛弃原来‘小而全’的模式转为‘小而美’,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
除了并购重组,多家券商内部也在进行裁员降薪以期望在寒冬中“活下来”。券商各项业务中,尤以投行和研究所裁员减薪为甚。
1月16日,有消息称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要裁撤投行部门,一时间引发业内讨论,虽然随后西南证券予以否认,却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艰难处境。实际上,近年来由于严苛的行业大环境,大小投行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受访的多位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政策和资源都在向大券商倾斜,“大投行日子不好过,小投行更艰难”,投行裁员降薪的传闻在过去一年屡屡发生。
而券商研究所的降薪或最为广泛,此前由于“不雅饭局”事件发酵使得2018年新财富评选取消,直接影响了整个行业格局,整个行业面临“去产能”。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券商研究所人士发现,几乎绝大部分研究所都有裁员降薪计划。
华南一家中型券商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目前的说法是普降20%,在行业里应该算降得少的,一些券商降的幅度更大。如果市场环境一直是目前的状态,这种降薪可能会是持续性的,明年、后年会继续。”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研究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们研究所目前还没有普降,一些首席分析师会降薪30%–50%,普通员工目前还没有降,但未来会怎么样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