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超(右一)带领团队参加展会。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李文超是一名1991年出生的年轻创业者,他的团队成员年龄也大多在1990年左右。这支年轻的队伍摆弄的是新潮又娇贵的无人机,从研发到提供植保服务,再到开展培训,他们在无人机开发应用方面逐渐趟出了一条路子。发展思路的更迭帮助公司实现了精准的三级跳,而这依靠的决不是拍拍脑袋的灵光乍现,而是通过精确数学模型计算后谨慎的选择。
童年时的飞行梦成真
模友组起了创业团队
童年时代,李文超就有个飞行梦,对于能够在天上飞的东西有极高的兴趣。气味相投的人终将发现彼此,怀着浓厚的兴趣,李文超逐渐认识了一批航模“模友”。2003年,无人机第一次飞入李文超的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大学时代,李文超把自己能用的钱都花费在了无人机上。探索的过程常常伴随着无人机的损坏:坠毁无人机7架,飞丢无人机3架,损坏云台5个。“以开源方案做出来的无人机,意味着我们可以自己编写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让无人机按照我们的需要实现各种功能。”李文超说。这一过程,也成为李文超创业初期主要开展的业务。
2014年,李文超和几个朋友承接了几项航拍业务,无人机应用小试牛刀。此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他大多数时间还是泡在建筑工地。对于飞行的热爱和对于无人机应用前景的判断,让他下决心创业。创业初期的7名团队成员,全部是此前已相互了解的圈内好友。
2015年3月,尖蜂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尖蜂航空)成立。李文超租用了一间70平米的办公室,办公、研发和实验都在这小小的房间中完成。招人难度非常大,前来应聘的人员感觉尖蜂的工作条件艰苦,大多都不会选择尖蜂。公司成立3个月,已经濒临消亡。
得知李文超的创业项目和情况之后,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春风行动”、黄蓝人才资助、科研补助、专利补助几乎所有符合条件的政策都向李文超的尖蜂航空“袭来”。此外,在人社部门的推荐下,尖蜂航空作为广饶县代表企业参加第三届东营市创业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尖蜂航空在大赛上的精彩展示,吸引了业内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创业初期,团队的主要力量投入在研发方面。尖蜂航空如今拥有的7项专利,绝大部分是那段时间内取得的。国内第一架载重20公斤、续航时间30分钟的集农药喷洒和病虫害监测功能于一身的植保无人机就出自他们。
“除了这7项,还有4项正在申请专利的。研发成果不少,但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不多,算下来也就是几万块钱的盈利。”李文超说。投入大、产出小、周期长,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健康的发展路子,如何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成为团队成员急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数据支撑及时调整方向
成立第一年拿千万级订单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团队里有计算机背景和数学背景的成员,自己探索建了个数学模型,根据公司的运营数据、考虑行业特点及各项影响因素,经过计算找到了公司的盈利区间。“我们发现,如果想要长期保持在最大盈利点附近,当时的路子是不可行的。”
研发还是服务?团队成员在决定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分歧。一派认为,长远来看,想要掌握核心竞争力还是要依靠自主研发;另一派认为,当下来看,公司只有先具备了稳定可观的盈利能力更迫切。
这次争论之后,公司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围绕无人机服务做文章,争取实现快速盈利。同时,团队采取了与研究所开展内部合作的方式对公司的研发能力进行维护。
2015年8月,李文超带领尖蜂航空跑遍新疆、黑龙江等农耕大省,全自主研发的JF系列植保无人机以高效、节能、省药、环保、安全的作业方式获得客户认可,拿下了50万亩面积的作业服务订单。同月,JF系列植保无人机在中国最大农业展览会——第15届中国新疆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亮相并获得高度关注。“一架无人机,每天300到500亩的喷洒能力,可以顶15到20个人的作业量。”李文超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尖蜂团队共拿下85万亩飞防服务订单,50架无人机订单,订单总额共计4000多万。尖蜂航空成为行业中首个在成立第一年,即能拿下千万级订单的无人机公司,体现了公司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精准的行业定位。
为更好地推广无人机应用,尖蜂航空设立尖蜂飞防服务队,专业提供无人机整体作业服务,业务范围覆盖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山东等地区。同时联合全国各地优质资源,建立地区级无人机飞防服务队,承接地区级飞防业务。
“最近一年时间,我们开展了无人机应用培训业务。这是在当下我们人员、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挖掘效益的方式,也是我们审慎做出的选择。”李文超告诉记者。
来源:黄三角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