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私募行业数据,5月私募管理规模增加了900亿元,总管理规模达到12.57万亿元。而今年的前5个月私募管理规模增加了1.47万亿元,增幅达13.24%。
另据数据,2018年5月,私募机构发行新产品数量出现大幅下滑。今年4月,私募机构发行了1165只产品,而5月私募机构总共才发行546只产品,下降幅度达到了53.13%。但是和发行产品数量下滑不同的是,私募发行规模却出现扩大。今年4月私募发行规模为51.5亿元,而5月的发行规模却达到了73.59亿元,平均发行规模也稳定在单只1亿元以上。
行业分化
今年以来私募行业的“二八分化”现象日趋严重,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私募机构有7500家,其中,管理规模在0.5亿—1亿元的私募有2220家,管理规模在1亿—5亿元的有4213家,规模在5亿—10亿元的有1067家。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私募机构为1972家;规模在100亿元及以上的达到225家,今年增加了38家。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认为,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型私募资金实力雄厚,团队投研能力强,研究体系健全,这些都对资金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小型私募在这方面就不够突出,募资比较艰难,加之监管趋严,不少小型私募生存压力大,资金主动撤离小型私募而转向大型私募。
私募行业的监管加强,同时A股市场震荡较大,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私募行业“头部效应”显现,具备投资能力且内部治理完善的大型私募机构受到投资者追捧,强者恒强。
业内人士指出,在今年的市场状况下,小私募发行新产品的时间都比去年延长了不少。主要原因是在资管新规落地后,提高了合格投资者的金融资产门槛,加之很多金融机构基于审慎原则,可能会尽量减少与私募合作,这也限制了部分私募的募资渠道。而根据新的监管要求,在信披、合规、资金等方面都需要增加投入和开支,小私募面临的生存压力在不断增加。
销售难度增加
此外,在资管新规要求下,私募产品投资者门槛提高,一些私募基金认为,以后私募销售必须要找实力强的机构合作,偏向于大券商、银行等渠道,可能不得不放弃一些较小的渠道。中小代销渠道或受到冲击。
在资管新规发布后,已有一些券商渠道提高了私募产品销售的要求。新规对合格投资者提出了量化标准,一是两年以上的投资经验,二是对金融资产或者收入的考量,目前行业内比较认可的认定方法是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而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比较难计算。
有券商表示,500万元金融资产的要求确实非常高,让这样的高净值客户成为自己的座上宾并不容易,对小券商来说,销售影响很大。
不过也有券商透露,最近公司对私募代销的兴趣不大,因为很难卖出去,人员收入与付出不匹配,公司收入与风险也不匹配。而且,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这项规定导致“银行理财+私募基金”、“保险资管+私募基金”、“非金融机构+私募基金”等运作模式遭遇巨大冲击。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私募投资基金不属于资管新规界定的“金融机构”,却被纳入“资产管理产品”类别监管,引发业界对私募基金是否属于“资管产品”的争议,不少金融机构对与私募基金合作持观望态度。这让原本就困难的私募基金销售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