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基金清盘潮持续进行。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进入清算程序的基金多达168只,已超过过去四年清盘数总和。与此同时,“迷你基金”数量也呈现扩容态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数量仍有710只,它们也将面临清盘命运。
据了解,通常会有三种因素促使基金进入清盘程序,分别是合同到期、监管要求转型、未达到存续条件。而未达到存续条件的基金即为“迷你基金”。根据我国基金有关法规,在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续期内,若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100人的,则基金管理人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
据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进入清算期的基金有168只,不仅较去年全年多出66只,甚至也超过了2014到2017年4年清盘数总和的155只。在进入清盘程序的基金中,有83只是触发合同规定的清算条款而进入清算程序,其余85只则是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的清盘。
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共有61只基金进入清算程序,每月清盘数量分别为20只、8只和33只。到了二季度,清算基金数量增加到107只,其中4月份有29只,5月份有35只,6月份43只。
从基金管理人来看,上半年有54家公司旗下有基金进行了清算。其中,24家公司旗下有3只以上基金清算,5家旗下清算基金甚至超过了10只,最多达到15只。
从产品类型看,委外资金扎堆的混合基金和债券基金清盘最多,合计占比近九成。混合型基金83只,其中9只为保本混合;其次是债券型基金,有72只;此外,清盘的股票型基金(含股票指数型)有10只,还有3只货币基金清盘。
从产品存续时间来看,多数清盘基金存续时间不足3年,部分基金仅成立三四个月就告清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清盘的基金中,有不少是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同一系列,名称十分相近。比如某银行系基金公司旗下的数只清算基金,名称中都带有一个“鑫”字。资料显示,这些一字之差的同系列基金多数机构持有比例较高,或者直接采用机构定制基金的定期开放发起式形式,而且多为银行系基金公司或具有一定规模的基金公司所属产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迷你基金”的数量仍在继续扩容。Wind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仍有710只基金(不含未披露资产净值规模的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红线,这些基金接下来仍面临着清盘风险。(赵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