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不已的小米IPO之后,港交所的市场关注点很快将聚焦另外一个互联网新经济的代表——美团。
这一次,轮到王兴接过雷军的话筒,来向投资人和市场讲述美团的商业模式。
王兴在去年9月份的一次演讲中讲道:“腾讯可以对标Facebook,阿里可以对标亚马逊,美国没有哪一个现成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单一对标美团。”
而这背后,由于业务线足够多元化,业界对于美团的业务边界一直多有疑问。
毕竟除了外卖和到店餐饮业务外,美团如今的业务还涵盖酒店、旅游、打车、票务、短租、生鲜零售等各个方面。
作为互联网连续创业者,创业十多年的王兴其实并不过分在意美团的业务边界,他看重的是美团的“核心”要足够清晰。
“虽然我们看起来像是在发展很多不同的业务,但实际上只是朝着一个目标在努力。”王兴曾公开表示,美团点评是一家围绕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公司。“仔细观察所有垂直领域后,你会发现他们总会在某个用户群体形成交集。而就餐、点餐、看电影、旅游、租车的用户,基本上就是同一群人。”
这意味着,尽管美团当下的业务足够繁杂,但在王兴来看逻辑很简单明了,即“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而从美团的业务来看,外卖、就餐、旅游、电影等的用户基本以年轻人为主,而这些人基本都是当下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所以其吃住用行娱乐服务的核心人群没有变。
在确定了服务的目标人群之后,美团的战略定位是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日常“吃”的需求,并进一步扩展至多种生活和旅游服务。
这也对应到美团公司定位——“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美团此前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是,2017年,美团交易额达人民币3570亿元,营收339亿元,拥有3.1亿年度交易用户数。
具体来看,“吃”依然是美团的核心业务。
上述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餐饮外卖只贡献了美团营收的4.3%,但2017年餐饮外卖在美团营收占比已经达到了62%。
根据艾瑞报告,按交易笔数计,美团为全球最大的餐饮外卖服务提供商,2017年第四季度在中国约2500个市县的平均日交易笔数为1470万笔。
截至2017年四季度,美团的日均活跃配送骑手数量约53.1万人。2017年,美团通过自有配送网络完成了约29亿单配送,占平台全年即时配送交易的70%以上,其余交易由商家直接配送。
随着餐饮外卖业务的做大,规模效应带来的福利是,这块业务的毛利率也得到了明显转变。要知道,餐饮外卖业务的毛利率在2015年的-123%,到2017年已经由负转正,为8.1%。
与此同时,整体外卖市场的格局已经被重新改写。
2015年外卖成了行业风口。美团快速跟进,跟饿了么、百度展开了外卖补贴战,一直打到百度退出,收编了百度外卖的饿了么又被阿里拿下。也就是说,外卖战场上,如今只剩下美团和饿了么,而饿了么被阿里收购之后将慢慢融入阿里生态大体系,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通过在外卖餐饮这一核心品类的领先地位成功地吸引了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体之后,美团拓展了更多业务来提升用户黏性,而旅游、电影、打车等业务的拓展也是基于这一逻辑。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至2016年,美团交易用户人均每年交易笔数从10.4笔提升至12.9笔,2017年这一数值高达18.8笔,交易笔数三年增长超80%。其中,按交易次数排名前10%的头部用户人均每年交易笔数达到了98笔。而美团平台的在线合作商户从2015年的约300万增长至2017年的约550万,其中2017年活跃商家达440万。
通过佣金、在线营销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和销售收入,美团的总收入由2015年的人民币40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人民币130亿元,同比增长223.2%;2017年进一步增加至人民币339亿元,同比增长161.2%。
可以预见的是,王兴即将带着美团“吃”和多种生活服务相关的故事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