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外汇局再度通报外汇违规案例,共有27起。其中,有13家银行吃巨额罚单;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等在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首次出现在通报的违规案例中,以彰显外汇局打击各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
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查处外汇违规案件1354件,罚没款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和59.5%。其中,查处金融机构违规案件455件,企业违规案件340件,个人违规案件559件。
外汇局方面表示,2018年以来,外汇局针对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企业转口贸易等重点主体和业务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各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
5起涉及第三方支付
此次最新公布的27起违规案例中,4起涉及个人非法买卖外汇或非拆逃汇,13起涉及银行违规办理相关外汇业务,5起涉及第三方支付公司违反外汇管理规定,其余为企业违反外汇管理规定。
在所公布的13家银行中,虽然银行因不同类型的外汇业务违规而被罚,但被罚的原因本质上都是因为办理外汇业务时,未按规定审核业务材料,业务开展不审慎。
归纳这13家银行所违规的外汇业务可以发现,转口贸易购付汇、贸易融资、内保外贷、个人购售汇业务是“重灾区”。其中,转口贸易购付汇时,银行常因未按规定尽职审核转口贸易真实性,在企业提交虚假提单、失效或与交易无关提单、重复提交提单的情况下因审核不严,违规为企业办理转口贸易购付汇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布的违规案例受罚力度较大。不少违规银行被处以百万以上罚款,并暂停一段时间的相关外汇业务。
例如,在这13家银行中,被罚没款最多的是民生银行厦门分行。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民生银行厦门分行在办理内保外贷签约及履约付汇时,未按规定对债务人主体资格、贷款资金用途、预计还款资金来源、担保履约可能性及相关交易背景进行尽职审核和调查。最终,被外汇局处以罚没款2240万元,暂停对公售汇业务三个月。
智付支付再次
被开千万元级罚单
除了银行是受罚重点外,在此次公布的27起违规案例中,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是首次出现在被通报的受罚案例中,其中不乏支付宝、微信财付通这类第三方支付巨头。
其中,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支付宝因超出核准范围办理跨境外汇支付业务,且国际收支申报错误,被处以罚款60万元。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财付通未经备案程序为非居民办理跨境外汇支付业务,且未按规定报送异常风险报告等资料,亦被处以罚款60万元。
不过,证券时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处罚信息此前就已公示,处罚时间是在去年底。据了解,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专项检查,暴露出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展业中的“高危漏洞”。其中,第一大风险是交易真实性审核风险;第二大风险是超范围经营风险;第三大风险是本外币监管套利风险。
相比于银行动辄上百万的罚单规模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多被罚几十万。不过,此次也有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吃到了”千万级以上的大罚单。
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智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凭虚假物流信息办理跨境外汇支付业务,金额合计1558.8万美元。外汇局方面表示,此案构成逃汇行为,严重扰乱外汇市场秩序,性质恶劣,处以罚款1530.8万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智付第一次被开千万级以上罚单。今年4月,外汇局深圳市分局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对智付公司给予警告,合计处以罚款1590.8万元。罚单显示,智付支付的违规行为包括:违反外汇账户管理规定的逃汇行为,未按照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
可见,智付在逃汇方面有前科,且多次作案被罚。央行深圳中心支行曾表示,智付公司为境外多家非法黄金、炒汇类互联网交易平台提供支付服务,通过虚构货物贸易,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跨境外汇支付业务。
虽然上半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尚稳,但近期由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快速贬值,也加剧了跨境资金流出的压力。7月25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金融风险和稳定报告2018》认为,2017年初至2018年4月底,在美元大幅回调带动下,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超过8.5%,远超市场预期。但随着贸易摩擦不断反复加剧、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中美利差缩窄、美国经济增长提速,未来一段时间美元指数可能会继续走高,人民币汇率短期贬值风险加大,资本流动也会面临流出压力。
报告提醒,在极端的多渠道叠加和信心短期冲击的情形下,资产价格(股市和房价)下跌、资本外流加剧,人民币贬值、外汇储备下降,信贷紧缩和宏观经济承压等冲击同时出现,这应是短期金融稳定需要避免出现的局面。
外汇局方面表示,下一阶段,将保持外汇行政执法跨周期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严厉打击虚假、欺骗性交易和非法套利等资金“脱实向虚”行为,严厉打击地下钱庄、非法外汇交易平台等违法违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