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工业园区如今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民营企业作为近年“走出去”的生力军,在境外工业园区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12日,全国工商联召开推进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大会,多位监管和企业家人士表示,民营企业在境外工业园区建设中发展态势良好,但民企想走向更高质量发展,还需破解融资、规范化经营等多个难题。
融资难题仍待破解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本土企业迎来国际化的新机遇。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国企业已经在46个国家在建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113家,总产值超过1100亿美元。
境外工业园区呈现步伐快、服务能力增强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企来说,工业园区能促进民企“抱团出海”和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走出去,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但发展境外工业园区仍存多个短板,多位民营企业家表示,境外融资难度大是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拦路虎”之一。
目前境外工业园区企业除了利用母公司资金,另外的渠道就是向银行贷款。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境外分支机构相对较少,此类融资需求往往较难实现。
“因资产在境外,难以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其元说,最艰难的是时刻,要变卖国内资产来支持境外园区的发展。永元投资有限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创建了东方工业园,这是该国首个由外资建成并已正式运营的工业园区。
“希望能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之间参与园区建设,大力推进金融机构对‘走出去’企业项目的支持,有效解决境外资产抵押融资难题。”卢其元说。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各银行需要提高国内银行对外放贷的权限,简化银行在东道国分支机构的手续流程,尝试开创多种抵押方式融资。
“要给民营企业走出去实在的融资支持。”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近期,多家金融机构都到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不过更重要的金融监管部门要给予监督和指导,让金融机构可以更大胆、更放心的提供贷款,解决最后一公里着地的问题。
为破解融资难题,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已经行动起来。商业银行积极海外布局,努力构建金融动脉。截至今年上半年,工行在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20个机构;中行海外机构则覆盖55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552家海外分支机构。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吴红亮表示,将拓宽金融支持的渠道,鼓励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加强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引导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因市场、产业配套、营商环境和法规等与境内差异大,部分民营企业境外投资也出现“水土不服”,违规经营、盲目决策、恶性竞争等问题频现,亟需监管、引导和规范。
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丁荣余认为,将企业聚集至工业园区发展,可以避免中方企业在园区外单打独斗、缺乏话语权的弊端。园区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法律风险等带来的投资风险。
吴红亮则表示,要规范企业相关行为,出台相关政策。同时,为企业提供重点国家的营商环境、合作需求信息,引导企业合理有序布局。
近年,规范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行为的政策陆续补齐,逐渐体系化,帮助中国企业在境外避免重大合规风险。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就《企业海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公开征求意见,《指引》要求境外投资、海外运营等要符合境内外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而在去年底,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出台文件规范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帮助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活动中认识风险、防范风险、提升防控风险的能力。
此外,企业在境外工业园区的投资和经营行为本质上是市场行为,与会人士称,企业需靠自身维护商业可持续性,而非毫无准备盲目出海。“境外工业园区建设要遵循市场化规律,一定要可持续,要认真评估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说。
多名民营企业家认为,工业园区要秉持“选商优于招商”的理念,发挥中国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鼓励有条件、有实力、有准备、成熟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华立集团监事会主席肖琪经说,要遵循市场为导向,有实力的企业为主体,防止出现“一窝蜂”盲目建设园区现象。(陈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