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接近尾声。过去的一年里,人身险行业向“回归保障”再进一步。转型免不了“阵痛”,其中一个表现便是:今年1月,全部86家寿险公司的合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25.5%,而上一次同比负增长还是出现在2013年1月。也就是说,2018年的“开门红”受到了一定冲击。
现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已经展开2019年“开门红”产品的预售工作。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业内获悉,为全面了解人身险行业发展情况,深入摸排人身险市场风险底数,准确把握2018年人身险市场形势,科学研判2019年一季度及全年发展趋势,监管近期开展了人身险业务发展情况调研。
某人身险公司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这次针对人身险业务发展情况所做的书面调研其实规模不小,但推进得比较低调,应该还有部分险企接受了监管的实地调研。”
调研涵盖五大类内容
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拿到的调研通知来看,调研共涉及五方面内容。首先,监管要求人身险公司复盘2018年的经营情况并对行业形势进行研判,具体包括:全年公司经营计划完成情况;业务结构变化及特点,产品和渠道结构变化及原因;经营战略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否有调整及变动;公司总体风险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此外,人身险公司需说明2019年一季度的经营计划,包括:规模保费、新单续期结构,险种、产品和渠道结构,分析上述指标较2018年初的变化情况和特点;分析2019年业务增长变化可能对财务、偿付能力、流动性等指标产生的实际影响,逐一列明风险隐患、表述成因并提供公司对应的预案。
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134号文”)正式落实之后,业内普遍认为,人身险公司或陆续弱化“开门红”。东吴证券研究员胡翔就曾预计,2019年起,主要公司将陆续、逐步淡化开门红的“刺激营销”效应,即逐步减弱四季度末对下一年初爆款产品的营销力度,追求更加注重保障的产品策略和更加均衡的销售节奏,以实现平稳增长。
不过,从现阶段来看,“开门红”期间的业绩仍被众多保险公司重点关注。对此,调研通知要求,人身险公司需要提供2019年“开门红”各渠道主力产品(计划规模前三)基本情况,含产品名称、类型、主要责任、缴费年限、保障年限和预期规模计划。
天风证券研报就指出,预计中国人寿2019年“开门红”预售保费可实现较高增长,主要源自吸引力较强的年金险产品(预定利率较高的定期年金)。
某人身险公司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就134号文的影响而言,除了产品的变化,其所在的公司也非常关注现金流的安全。他认为:“现金流一旦出问题,会造成风险的真实存在。”
“偿二代”数据真实性检查也在开展
调研通知显示,人身险公司还应提交2019年全年的经营计划,包括:预计的规模保费、新单续期结构,险种、产品和渠道结构;主要财务指标状况,资产负债、盈利性、偿付能力和现金流等指标;资金运用状况预测,包括总体投资策略、预期收益水平及资本市场分析等。
另外,各人身险公司需要针对2019年人身险市场运行进行分析,如行业整体业务发展情况,包括保费增长、结构变化、新单续期结构变化等;行业总体风险研判,包括但不限于内外部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业务转型和流动性、利差损风险等。
最后,人身险公司还可以通过调研反馈加强和改进人身险监管的意见和建议。
据上述人身险公司高管介绍,实际上,本次针对人身险业务发展情况所做的书面调研规模不小,涉及大量的数据和详实的内容,但推进得比较低调。据他所知,应该还有部分险企接受了监管的实地调研。
需要注意的是,从该人士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监管近期还进行了“偿二代”数据真实性的检查,与其所在公司接受人身险业务发展情况调研的时间相差2周左右。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度末,纳入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5%,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其中,人身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是241%。(记者 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