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2018年年报披露收官。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过,在信息披露、商誉减值、退市风险等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年报包含了行业发展、市场竞争格局、公司核心资源、业务模式、财务报表等关键信息,是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渠道。但是,实践中发现部分公司的信息披露过于简略、笼统,以供决策的有效性不足。
例如,有公司仅对宏观环境、行业发展进行简单描述,内容较为宽泛和空洞,未能进一步说明对公司自身经营的影响,甚至存在与公司现有业务相关性不大的问题;又如,有公司仅罗列财务数据,对重大的财务数据变化,未能结合经营模式、市场环境、客户情况等作深入的解释说明,内容空泛,让投资者无法追寻变化的原因;再如,有公司业务模式、竞争优劣势等信息阐述不清,针对性不足,并且在业务已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相关表述却未更新。对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商誉减值风险逐步释放但仍需持续关注。深市方面,商誉规模随着并购重组的活跃而迅速攀升,2018年并购重组业绩承诺集中到期,部分公司为避免商誉减值影响未来业绩而选择一次性出清风险。2018年深市公司共计提1278亿元商誉减值,虽然对当期业绩带来较大冲击,但减值风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随着并购重组的理性回归,预计商誉对净利润的影响将有所下降,但部分公司仍面临一定的减值压力。
沪市方面,少数公司存在经营陷入困局、造血功能丧失、治理不够规范等风险与问题。据统计,2018年,97家公司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143家公司出现亏损,占公司总数约10%。亏损公司占沪市整体比例不高,其中不少公司出现大幅商誉减值或其他类别资产减值,其前期资产高估值交易的风险因素逐步释放。
在北京理工大学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冀看来,商誉减值会损害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减值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案例来看,在实际操作中,商誉减值有较大的可操作性、随意性,存在操纵利润的迹象,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推迟计提粉饰财务报表,或采取较为激进的计提“洗大澡”方式。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加大监督管理惩罚力度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