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联合印发《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中,苏州市吴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入围创建名单,江苏仅5家,苏州第1家。
作为苏州吴中区“三农”重要板块之一,2018年1月1日,苏州吴中区临湖镇正式实行对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临湖板块)的全面接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区镇合一”的管理模式,正按照“现代”和“示范”的总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着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整合资源要素,由“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
为解决各村发包种植水稻过于分散、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不明显的实际问题,由镇级农发公司发起,7个环太湖农业村合作社“集零为整”,将3.4万亩农业用地整合到农业示范园,组建全区规模更大、辐射人群更广的农产品合作社联合社——苏州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目前,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经营水稻面积6789亩,涉及农户数6088户。
联合社成立后,各农业村以土地资源入股,同时以不低于市场价租金的保底分红返回各村,确保村级农业收入不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水稻生产也全然不是以前的样子,农机库里东方红拖拉机、喷杆式植保机、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一字排开,等待着上场发挥它的功效。
今年,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还引进了一个新机械,无人插秧机,设定好参数,按下按钮,无人驾驶的插秧机就慢慢前进,一株株水稻秧苗插进泥土里,到田埂处还会自动转弯,开始新一轮的插秧。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水稻机械化移栽作业精准化程度,还减轻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有效提升了耕种效率,降低了整体作业成本。
筑牢人才支撑,由“泥腿子”向“田秀才”转变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箭在弦上。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整合全镇劳动力、农机资源,以镇劳务合作社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镇农机合作社培育本地农机手的模式,通过频繁有效的培训逐步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目前,一支仅20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就轻松包管了6000余亩高标准良田。
出生于1993年的徐浩就是青年队伍中的一位无人植保机操作手,他说:“现在进行水稻植保工作比以前简单的多,再也不用背着撒药桶人工进行喷洒,利用无人植保机10分钟就能够轻松完成10亩田的工作,而且通过GPS定位,植保工作更加精准便捷。”
“在农业园上班管理更加合理、专业,收入也较高、较稳定,相比以前的家庭种植,大大地降低了风险。”他说。
紧扣产业融合,由“小作坊”向“大舞台”转变
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地处环太湖生态文旅带,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相关负责人说,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一粒米”,以万亩高标准良田为核心的传统种植业;“一只蟹”,以省级渔业示范区为引领的特色养殖业;“一朵花”,以江苏省第九届园博园为龙头的高效园艺业。
目前,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形成“智慧农业”“自然农法”“彩色水稻”“稻虾共生”等水稻多种种植模式,建成江苏全省规模较大、功能较全、技术较先进的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中心。
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智慧管理中心就明确展现了现代农业的优势,宽阔的大屏上清晰地显示着田间的每一个细节,旁边还有小型气象站和土壤传感器实时传输过来的数据,为水稻的田间管理增添了一份科学数据支撑。
工作人员只要拿着手机,在手机App完成田间灌水的操作,轻轻一点,遥控泵房与田间的阀门,就可以进行远程的出水了。
推动乡村振兴,由“泥饭碗”向“金饭碗”转变
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经济增强、生态增优、文化增智,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整合全镇农地资源实行规模经营,打造以“江南味稻”为代表的镇级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态。
此外,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积极开设“江南味稻”微商城,建设线下旗舰店,多次参与各类展销会,木渎影视城金秋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园区博览中心品博会、高新区便民服务社区大米推广活动、第十二届江苏省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南京)、临湖全域旅游产品推荐会(上海)等展销会也都留下了农业园区的身影。
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全域发展,带动沿线农村特别是环太湖区域的农村环境。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吸引围网拆迁户加入渔业产业园,实行生态养殖、科学养殖管理方式。全镇农民享受园区发展成果,通过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助收、农家乐民宿发展带收,不断提高收入水平。
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落脚点是农民,临湖将力争通过农业园区创建活动带动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经济增强、生态增优、文化增智,建成新时代的“鱼米之乡”,让全镇农民享受“双规合一”发展成果,争创乡村振兴的临湖“样本”。
(数据来源: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