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3日讯(记者郑明桥 柳洁)湖北豆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北斗+物联网”应用场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公司急需补充经营性流动资金,但没有可抵押的固定资产。
“关键时刻,‘科保贷’解了燃眉之急。”该公司创始人刘君告诉记者。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在企业未提供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通过“科保贷”为客户提供了首笔银行贷款100万元。在享受政府保费和贷款利息补贴后,企业融资成本还不到5%。
据介绍,“科保贷”是湖北银行业和保险业合作推出的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创新产品,贷款由保险、银行、政府按5∶3∶2的比例进行风险共担,企业在无须提供任何抵质押物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贷款支持,并享受政府保费补贴和贷款利率补贴。
这一模式得到推广。今年4月,湖北银保监局出台《关于湖北银行业和保险业加强服务民营企业的通知》,提出了26条细化措施,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实体经济。
湖北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22家科技分支行和科技特色支行,建立“专人、专职、专业、专注”的科技金融人才队伍,为科技金融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湖北还推动信贷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数据,对民营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建行湖北分行通过与税务部门深度合作,推出最快60秒放贷的线上银税互动产品“云税贷”,目前已经支持该省纳税企业超过7000家。
一系列金融创新的背后,是各个部门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的结果。湖北银保监局局长邹飞介绍说,通过增量、扩面、平价、提效,也就是融资规模稳步扩大,让更多实体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和风险保障,融资成本逐步下降并稳定在合理水平,融资效率明显提升。
如何让银行从“惜贷、惧贷”转向“敢贷、愿贷、能贷”?湖北金融监管部门使出了实招: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行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3个百分点以内的,不作为内部对小微企业业务主办部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并要求银行金融机构严格落实尽职免责要求,解决银行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系列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组合拳”,使得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得到初步缓解。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运用表内贷款、表内投资、理财资金分别支持项目1211个、670个、543个,融资余额合计8800亿元;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1亿元,较年初增长13.3%,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贷款户数今年增加6.9万户;资金价格稳步下行,6月份,全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36%,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回落了0.2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