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引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年卡使用者的入园检票。该动物世界还向所有年卡用户发送一条信息:“指纹识别取消,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请尽快前往年卡中心注册。”
10月28日,一名年卡用户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缘由正是这项新升级的人脸识别技术。这位质疑的用户名叫郭兵,他是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是浙大法学博士。
这名用户质疑:一家动物游乐场采集人脸信息,其安全性、隐私性值得怀疑,万一信息泄露谁能负责?
人脸识别从技术上说可以做到非常精确。前段时间说某快递柜推出人脸识别,结果被几个小学生破解的事,这不是人脸技术不行,而是很多商家限于成本制约,采用了低成本、有瑕疵的技术。
人脸识别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支付,刷个脸就成了;进地铁进高铁或者一些人流量密集的场所,如果采用人脸识别,通关速度将快得多。还有小区的安全问题,要执行得好,采用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无疑更让人放心。
它像一把钥匙,可以开启无障碍时代。
但人脸识别又确实会派生出很多问题,比如隐私权的问题。去哪里原本是件很个人的事,但是人脸识别记录了你的行踪。关键是你还不知道,你的信息被记录后去了哪里,会被谁利用,派了什么用场。
人脸识别积累的数据掌握在各商家以及技术厂家的手里,有什么措施能保证不会泄漏,不会被非法挪用呢?那么多厂家,又如何监管它们的行为?
那么多人的个人隐私一旦出现问题,恐怕不是具体的企业能够承担得起责任的,会远远超出了它的应对能力。这正是社会最大的担忧所在。
还有,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该是什么?如果小区里使用属于滥用,那么办公楼里使用算不算滥用,在大街上使用算不算滥用?互联网企业的很多服务,需要个人身份捆绑,怎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才算合规?
互联网服务离不开给个人定位,定位又离不开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否则,打车软件怎么知道你在哪上车呢,想上车的那个人是你而不是他呢?所以说,若一概不准记录个人信息,我们只能退回到过去的时代。可是,如果滥用、非法收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甚至倒卖牟利,又是社会绝对不能接受的。
对于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恐怕一时间里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的办法是拿出来讨论,把道理讲明讲清。法学博士的起诉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把问题暴露出来,供社会讨论,寻找它的边界,以形成规范。
唯有扬长避短,尽量抑制不好的一面,打击非法的行为,才能让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更多的新技术甩下包袱,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