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雨后春笋,年化预期收益率达5.5%以上的理财产品近日不断涌现。
为此,《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了解哪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投资标的有何特殊、以及投资者究竟应该如何挑选理财产品。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本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目前,中小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在4.5%-5%之间,国有大行的收益率则稍微低一些。而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则设定了一定的门槛,大多并非所有投资者都可以购买。
据了解,很多银行要求,只有新客户、高净值客户和私行客户才有资格购买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这种高门槛无疑限制了多数投资者。
中行某支行网点的理财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有人民币保本产品,这类产品收益率较低,收益率在3%以上,但是风险等级属于低风险产品,投资方向为协议存款、银行业拆借;还有一种是人民币非保本产品,收益率比保本产品高一些,收益率在4%以上,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投资方向主要是债券(国债、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另外还有一些银行代销的私人银行产品和基金,收益率相对更高一些,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和高风险。”
另外,记者发现,还有部分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6%以上,但实际上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实际兑付能否达标预期并不确定。
某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中,收益率能达到5%已经算很高了,个别中小银行会发行少量收益率5.2%、5.3%左右的理财产品,但额度有限需要抢购。而那种预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较高,投资者还是应该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的表现。根据挂钩资产的属性,结构性理财产品大致可以细分为外汇挂钩类、指数挂钩类、股票挂钩类和商品挂钩类等。这类产品本身属于‘中等风险’,一般只适合风险评级较高的投资者购买。
投资者理财需“量体裁衣”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在挑选银行理财产品时无非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是更看重收益,还是更注重本金安全?除此以外,资金的流动性也是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必须关注的选项,如果这笔钱未来有急用,那么尽可能去选择那些投资期限短的理财产品。
在个人理财中,注重收益的人群属于“风险偏好型”。这类投资者看待收益比本金更为注重,换言之,他们愿意为增加收益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要比它的资金投向以及安全性更为重要。为此,投资者可以选择那些高收益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
相对于看中收益的投资者,稳健型的投资者更加注重资金的安全性。那么,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自然成为了这类客户的首选。保本类理财产品也就是表内理财,属于银行的负债,根据银监会的要求,此类产品需要留存一定的保障金,从而减少银行的运转资金,所以此类产品收益相对较低。
除此以外,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以及银行自身的知名度也是稳健型客户在选购理财产品时必须要综合考量的,一般来说,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的要比投资于企业债、同业存款的安全;而在知名度方面,国有大行要好于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则优于城商行。
专家同时提醒,投资者还需分辨产品来源。银行在售理财产品通常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银行自行设计和推出的产品,由于银行具备更高的风险防控能力,投资方向多为银行间拆借、票据业务等,相对而言更具有保障性,此类产品的风险较小;第二种是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本质上就是一个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组合,这类产品收益波动较大,尤其是在如今股市起伏较大的情况下,风险较高。第三种是代理产品,这也是投资人最应该注意和提防的。
理财收益率有望继续上升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24%,较上个月上升了0.6个百分点,自去年12月份以来连续六个月上升。今年年中,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持续上涨。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上周269家银行共发行了1747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增加81家,产品发行量增加565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49%,较前一周上升0.06个百分点。上周,30个省份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实现环比上涨,31个省份的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实现环比上涨,没有省份的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环比下降。
另外,临近年中,银行的揽储又到了一个关键时点,同时伴随着MPA的考核逐渐临近,银行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金价格日益走高,预计6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保持上行趋势。
银行业分析师也认为,在季末大考来临之前,随着货币紧趋的持续发展,资金流动性会持续偏紧,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货币基金,仍有上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