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既要当好“温度计”,更要做好“助推器”。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方面,资本市场通过发挥要素资源配置枢纽、政策传导枢纽、风险防范化解枢纽和预期引导枢纽等重要作用,带动了市场主体与长期资本良性循环,为实体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提质增效提供了资本力量。
而在“六保”任务中,资本市场在“保市场主体”方面拥有強有力的工具——服务企业直接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当前,A股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90个行业大类,近4000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通畅;新三板挂牌公司数超过8500家,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主阵地;私募基金通过投资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逐步成为我国直接融资体系中的重要有生力量。
今年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显然比往年更迫切。资本市场要发挥出助力“六保”促“六稳”作用,还需保证自身的稳定,更要避免将局部风险传递到其他金融领域。
上半年A股IPO融资额大幅增长
7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保市场主体”。会议指出,要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既立足当前,围绕保上亿市场主体,落实好已部署的财政、社保、金融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又着眼长远,用改革的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目前,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2亿户。那么,资本市场如何发力,助力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企业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资本市场要更好地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在稳住A股上市公司融资方面,资本市场起着重要作用。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均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上半年共有118只新股上市,融资总额为1393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84%和131%;平均融资额为12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仅为9亿元人民币。
此外,还有多项指标显示出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所具备的强大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