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6月10日,上海银行(601229)副行长胡德斌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7科技金融发展论坛上表示,金融信息技术对银行业的最大改变,是对数据的积累和应用。
胡德斌表示,对技术的重视,使银行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数据治理框架,不断提升数据质量。通过不断和外部合作,又增加了数据容量。
这些数据有三大作用,分别体现在客户服务、内部运行管理和合规领域。通过数据,银行可以更加理解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体验,更有针对性地对客户进行智能服务推送。
在内部运行管理当中,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比如信用卡审批,已经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审批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更重要是数字化之后,所有业务变得透明和可控,因为可以在不同的环节提取到相关数据,并进行监督。
在合规方面,无论是反洗钱还是监管数据报送,还是超额风险管理,通过数据收集,可以提升银行业监管的能力和监控的幅度。
银行和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形成融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胡德斌举例道,上海银行与某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把原来互联网公司的消费信贷产品引入到线下场景,丰富了场景和服务渠道,增加了信贷额度和余额。
通过这样的融合,上海银行把银行能力和企业的能力结合起来,提高了双方的工作效率,服务效率和交易频度,从银行的角度,也是回归到自身的基础能力建设。
要推进建设银行(601939)和企业之间的融合体系,胡德斌提出了“四步走”:
首先,回归到银行主体,做好银行的基本服务能力的建设,要更了解自己的客户,更了解客户的上下游,这样可以为合作打下基础。
第二,把双方的能力进行数字化输出。通过这样的连接,就可以把金融服务嵌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因为在企业的整个链条上,无论是采购、生产、分销、服务等等,都有交易。有交易、有服务,就有金融的需求。
第三,我们形成服务连接之后,可能会拓展一些新的服务场景。比如通过供应链融资,让这个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很方便地获得融资服务。
第四,通过这样的连接,银行会积累更多客户,积累更多数据,也可以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形成生态圈,并让这个生态更有活力。
同时,胡德斌还提到,面对数字化的道路,银行不仅要在局部尝试新的金融科技技术,更重要是从体制、机制上思考,怎么样适应时代形势的需求。特别需要更多地从组织、结构,人才招聘和挽留、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的建立,数据的积累,技术的引入,甚至对新技术公司的投资等方面思考,如何快速把银行的主业和技术友好结合起来。
胡德斌还表示,在金融科技带来诸多便利和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问题,需要思考和面对。无论是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还是合作和连接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对银行而言,引入技术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在使用过程中管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