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打造“丝路驿站”致力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核心痛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19 13:44:31

招商局港口蛇口集装箱码头中国交通报 魏伟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9日电(记者 吴阳)“中国企业到海外去非常艰辛,面临许多痛点和风险。招商局有能力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上提供一个平台,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核心痛点。”6月15日下午,在深圳招商局港口蛇口集装箱码头的会议室里,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招商局港口)副总经理李玉彬正向交通运输部组织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行记者团介绍招商局集团的海外战略。

招商局前身是创办于1872年洋务运动时期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工商企业。如今其业务范围已涵盖运输、港口、物流、金融、城市开发等领域,是一家国际化、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招商局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全产业链地推动了“一带一路”的践行。目前,集团境外实体机构184家,在1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9个港口,已经形成了遍布于东南亚、南亚、非洲、欧洲、大洋洲等地的港口、物流、金融及产业园区网络,这些布局大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点位。

由招商局历时30年打造的“蛇口模式4.0”也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前港中区后城模式

在“一带一路”上推广“蛇口模式4.0”

“蛇口是设计出来的不是随意长出来的。今天,人们一步入蛇口工业区,都会感觉非常舒适。30年的时间,这里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改革开放重要的国际化城市……”6月15日上午,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记者团介绍,招商局历经30年打造的“蛇口模式4.0”。

“蛇口是通过长期开发,适应不同发展阶段,通过推动产业的转型、腾笼换鸟和城区功能完善才形成今天的样子”。张林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目前的状况和当年的蛇口类似,结合蛇口的经验,招商局因地制宜,在海外直接复制升级版的“蛇口模式4.0”,同步开发“前港”“中区”和“后城”。

张林介绍,1979年初,招商局第一批创业者来到蛇口,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当年的蛇口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为了吸引外来投资,蛇口的建设者从港口建设开始,首先满足原材料和产品进出的需要。“招商局在蛇口的第一项最大投资就是建设港口,我们称之为‘蛇口模式1.0’”

有了港口,再加上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招商引资的条件就具备了,港口后面的产业园区逐步形成。这个阶段招商局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租地收入、供水供电等工业配套服务收入和税收。这被称之为“蛇口模式2.0”。

招商局蛇口港区夜景。中国青年网记者 吴阳 摄

随着工业区的发展,配套的金融、保险、住宅、商业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在此基础上,招商局投资兴办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招商地产等企业,从为蛇口工业区服务开始,逐步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先企业,也为招商局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的聚集,蛇口工业区的制造业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蛇口成为广东省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三次产业和城市形态的升级,今日蛇口以完善的城市功能、宜居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连通国际的创富平台,发展成为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滨海新城。招商局在蛇口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变成社区运营、园区运营和邮轮运营。这被称之为“蛇口模式3.0”。

“蛇口模式4.0”即以港口为龙头和切入点,以临港的产业园区为核心和主要载体,系统解决制约东道国产业转移的硬环境短板和软环境短板,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的平台。

其中,硬环境建设包括建设一流的港口设施,打通港口与腹地之间的集疏运通道,开发产业园区、物流园区、自由贸易区等,建设产业发展所需的商业配套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软环境建设则包括通关、结算、支付、物流、培训等服务。

张林介绍,招商局经过30年探索出了“蛇口模式4.0”,形成了“前港——中区——后城”的布局模式,如今正在国内外许多地方推广和复制。

以吉布提为例,运用这种模式,招商局正在将临海小国吉布提打造成一个集区域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于一体的“东非蛇口”。

同时,招商局正积极探索推进多哥、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等多个项目,争取“蛇口模式4.0”在一带一路更多沿线国家推广。

招商局港口的海外布局

从“雁型出海”到“丝路驿站”

“前港——中区——后城”的“中区”就是建设一个自贸区,包括:商贸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软环境建设和培训中心建设。

张林告诉记者,“实际上中国企业到海外去非常艰辛,也充满了风险。但如果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起扎堆,在我们的园区里一起驻扎,就形成了许多便利,是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资源整合”。

张林把这种中国企业海外扎堆的方式叫做“雁型出海”,“就像大雁成排飞翔,排在后面的大雁可以节省70%的体力”。

李玉彬介绍,“港口在一带一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海上丝绸之路是脉络的话,港口就是关键穴位。港口后方的产业园区,作为一个产业基础平台。通过对这些点位上港口和园区的构建,实际上是把物流大通道变成一条通畅的纽带”,“许多在国外的中国企业要考虑安全问题、水电问题、产能合作问题、物流成本问题等等,在园区里都能解决。这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就像是一带一路上的‘丝路驿站’,为他们提供便利”。

为着力构建“丝路驿站”,招商局成立了一家名为“丝路亿商”的公司。李玉彬说,“我们在吉布提、多哥、坦桑尼亚、 意大利等地区选了一些点位着力打造‘丝路驿站’瞄准的就是中国企业未来参与全球化大格局的需求”。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关键的就是产品走出去和产能走出去,这两个问题面临很多瓶颈。比如,通关的问题,由于国与国之间政策的差异,造成很多通关不透明,效率很低。另外还有货币兑换、物流组织、产品营销等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核心痛点。招商局有能力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上,从基础设施到柔性服务上打造一个完整的平台,致力于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核心痛点,为企业的贸易便利化和产能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务”。

谈起未来,李玉彬表示,招商局有三大核心战略:国际战略、国内战略、创新战略。其中,国际战略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不谋而合,未来招商局港口将沿着既定路线,在‘一路’上深化布局。通过招商港口在海外关键点位的布局,为中国产品走出去和产能合作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消息来自中国青年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