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的外资基金要来了,基金行业将出现真正的“内外”之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内资与外资基金公司在竞争中各有优劣,外资控股基金的出现具有积极意义。
外资基金控股升级
2002年10月16日,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国联安基金获准筹建,之后,合资公司在公募行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17年后,在金融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基金行业对外开放不断升级,制约外资的49%控股上限被打破,外资绝对控股公司近在眼前。这小小的2%股权的突破,也将带来基金行业重大的变革。
当年,基金业的对外开放也曾引发“狼来了”的担心。17年后,当“狼又来了”的时候,基金业已“淡定”了很多。
博时基金总经理江向阳认为,外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有积极的一面,公募基金应当从加强行业生态和基础市场建设、丰富业务结构、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导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应对。他向本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是孕育公募基金健康成长的土壤,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丰富市场投资工具、引导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强化资本市场奖优罚劣制度建设,能够促进公募基金自身竞争力的形成,从容拥抱全球一流资管机构的竞争。
内资外资优劣互现
外资控股公司与内资公司到底谁更有优势?业内人士认为,外资机构的优势在于先进的管理与治理体系,而国内机构的优势则在于对本土市场的了解。
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王栋表示,内资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对本土客户需求的理解以及在本土市场的投资经验,而外资公司的优势则在于对海外客户需求的了解以及国际化的投资体系。这两方面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更多的在于如何去理解客户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满足他们的需求。
北京某中型公募副总经理表示,资管行业的竞争力涉及专业程度较高的投研体系、资本市场定价能力等,海外资管巨头在衍生品市场定价能力较强,形成了很高的行业壁垒,与之相比,国内基金行业还有不小的差距。外资进入,国内衍生品投资如同步放开,外资控股基金公司将在这一领域形成核心优势。
针对内资公司,他分析,除了本土化优势,与外资相比,内资公司在投研上的优势并不突出。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早期成立的基金公司容易做大做强,而新成立的公募发展艰难。实际上,投研能力突出、以业绩驱动公司发展的内资公募不够多,不少大型公募只是构建了客户、渠道等方面综合性的服务体系,股债等基础资产的投资能力并没有太大差异,投研能力上也缺乏特别突出的表现。
北京某大型公募股票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海外机构在某些领域做得比较精细,国内很多创新产品都会参考美国等成熟市场的做法。”他分析,海外资管机构多数经历过多轮牛熊转换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有的构建了成熟完善的投资风控体系,操作流程非常精细;有的公司产品线风格鲜明,业务布局着眼全球市场,投资眼界开阔。不过,外资机构初来乍到可能会“水土不服”,成熟市场那套方法用在A股不一定有效。
一位合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本土企业的优势是了解国内市场,了解客户心理,熟悉投资风格,在销售渠道也有积累。劣势在于投资、经营理念参差不齐,部分公司考核周期偏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基金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竞争实力已非常强劲,形成了一定的头部优势。”该人士表示。
未必是“狼来了”
“外资主导的合资公司与内资主导的合资公司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一位基金公司董事长向记者表示,外资主导的公司规模一般都不大,这主要是外资机构风格稳健,而过去十几年,国内金融市场、基金行业都处于大发展、大扩容的增长期,以成熟市场的稳健风格来应对新兴市场的高速发展并不合适。“对于一些外资机构而言,国内市场只是其全球市场布局的一部分,不出事比大发展更重要,这也是抑制部分外资主导公司发展的核心问题。”
上海一位合资公司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外资绝对控股,可能影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部的文化冲突可能大幅减少,对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面对外资机构的进入,江向阳认为,公募需要进一步提升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一方面提升QDII、RQDII产品的开发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基金互认,加强投顾平台建设,借助海外销售平台,吸引海外资金。同时,目前国内衍生工具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品种少,监管规则严格,未来在不断丰富衍生工具的同时,可以参考UCITS等海外资管衍生品监管经验,使基金公司获得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
同时,江向阳认为,公募基金应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行业与海外一流资管公司的交流和合作,注重提升人才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对于新资产、新业务、新工具的管理和应用能力。(记者 应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