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繁星面馆、文立新秤盘麻辣烫、胡万串饼……打开手机搜索美食,会发现许多以人名来命名的餐馆。而像“爸爸糖吐司”“外婆家餐厅”“爷爷不泡茶”等采用家庭称谓来命名的餐饮品牌也不在少数。为什么餐饮行业偏爱这样取名?这要从行业特点说起。
民以食为天,多年来,我国餐饮行业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推动餐饮店的经营模式更加多元化。然而,餐饮业准入门槛较低、品质要求高,竞争非常激烈,想要做好并不容易。
如何在线上平台被更多消费者选中,如何在线下堂食赢得顾客青睐并提高复购率,成为当下餐饮经营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消费者需求愈加细分,食客的品牌忠诚度相对有限,餐饮行业的比拼早已不局限于价格、品类、服务和装修等方面,而是品牌建设和综合竞争力的角逐。
(相关资料图)
不管以姓名还是家庭称谓来命名的餐饮品牌,都使它多了记忆点,也多了些人情味。就餐饮品牌建设而言,这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品牌差异化策略,不仅能体现出个性化,还可以融入情感与文化内涵。
有人情味儿的名字,能有效缩短品牌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当我们习惯于依赖人际关系建立信任时,这些店名可以有效消解商业场景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在《乡土中国》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越是自己熟悉的人关系越强,然后逐渐向外一层层疏远,最终是没什么关系的陌生人。
更何况吃饭这件事,在中国人眼中可不仅仅是果腹之举,而是情感联结的重要载体。这样的命名方式可以唤起消费者对家和亲朋好友等温暖意象的联想,有助于餐饮店建立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品牌形象。
品牌“有名有姓”,还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容易让人联想到“老店”的匠心传承,不仅呈现出以个人信誉作背书的创业决心,还传递出经营者自我约束的态度,会给消费者个人信誉转化为企业无形资产的印象,也会使消费者在选择时多一份信任感。
这些店名还有助于强化品牌辨识度,有效促进口碑传播。当下餐饮消费已从功能需求转向情感体验,有创意、有记忆点的店名既能在点餐平台中脱颖而出,也便于消费者社交传播。通常来说,人们对有故事性的人格化品牌更容易产生好感。拟人化的品牌名称比抽象的店名更容易被人记住,也会给消费者一种“独门手艺”的印象,更容易成为社交话题。
当然,记得住店名不等于留得住顾客。取一个有趣的品牌名不是餐饮店的金钥匙,而是一个起点。餐饮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行业,各个环节都要把控到位,因为“一荣未必俱荣,一损必定俱损”。通过持续提供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整洁明快的生产和用餐环境、恰到好处的服务以及稳定品质的外卖,才能让品牌实现从“有名有姓”的名号初传到让消费者吃得“有滋有味”的体验深化,最终实现“有情有义”的情感认同,从而完成从品牌认知到商业价值实现的完整闭环。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于浩)
监制/韩霁
审核/万政
编辑/郭云飞
校对/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