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帮你找到“林荫道” 每日讯息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3 06:50:54

3年前,北京一个酷热的夏天,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每天骑车快被‘晒化’了,导航能不能规划一条凉快点的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少程序员的第一反应是:“这有点太难为人了吧!”但身为高德地图交通与行中智能负责人的刘越在看到这条留言时,脑中灵光一闪。

从技术角度看,只要获取特定时间点的太阳角度,叠加城市建筑物和树木的分布信息,就可以估算出哪些路段可能有阴凉。刘越的团队引入天文学中的太阳赤纬角公式,接入城市建筑图层和绿化遥感图,进而计算出道路的阴影覆盖率。

一个月后,“林荫道导航”功能悄然上线。它或许延长一些骑行时间,但路线更重视遮阴、舒适。“算法的出发点不是效率,而是人。”刘越说。

很多时候,技术发展的方向并不是“由上而下”的设计,而是“自下而上”的启发。谁能想到,最终“林荫道导航”这一功能的灵感,竟来自一位网友在盛夏时的一条留言。

导航背后有科技

2025年春季末,北京望京。陈鑫与刘越各自的团队正同时经历一次“上线焦虑”:前者在攻坚代码世界里的难题,后者在打磨城市路网中的导航智能体——二者分别代表了AI在工作与生活两大核心场景的落地尝试。

陈鑫是阿里云通义灵码的技术负责人,早在2018年,他就开始探索“AI辅助写代码”的可能性。那时,他还是一名产品架构师,试图通过插件优化开发协作流程,让AI参与程序员的实际开发工作。

“我们一直认为,软件编程的智能化是大势所趋。”陈鑫说。当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大模型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相信AI可以深度介入软件工程的人寥寥无几。为了寻找方向,他们在各类开发者大会上“追风”,试图从最前沿捕捉突破口。

那是一段沉默的探索期。没有光环、没有资源倾斜,甚至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靠传统算法处理一些“小问题”:识别常见Bug(故障),做代码克隆检测,甚至只是优化搜索逻辑。

直到通义千问大模型发布,生成式AI能力实现飞跃,通义灵码才迎来转机。他们开始重新训练模型,对海量代码和典型开发场景进行建模,逐步实现了“看得懂需求、改得动代码、跟得上思路”的能力闭环。

几乎同时,刘越也在解一道心中的“老难题”:如何让导航变得更聪明?

2021年,他所在的团队启动了“红绿灯倒计时预测”的研发。作为资深算法专家,刘越曾长期从事搜索、语音对话等方向的研究。但真正把AI系统接入城市道路网络、服务千万用户的出行,依然是一项极难的工程。

导航软件用户最直观的感受是“堵”或“顺”。但在技术端,决定通行效率的,其实是“等待”——尤其是等红灯。

“我们希望导航不仅能避开拥堵,更重要的是帮用户避开‘等待’。”刘越说。他们试图提前预测每个路口的红绿灯周期,结合车辆实时位置和车速,判断是否能赶上“绿波”,再动态调整路径建议。

最初,团队里不少人觉得这个想法有点“不切实际”,因为这需要系统能精准预测每个红绿灯的变灯时间。刘越开始从“最简单”的红绿灯入手测验,也就是固定时长的红绿灯,每个周期稳定重复,只要知道现在是第几秒,就能算出接下来变灯的时间。

但现实中的红绿灯并不“老实”。北京很多主干道的红绿灯是“自适应”的,根据流量动态调整时间长短。比如,人流大的时候多给行人几秒,车多的时候绿灯时间延长。

“你听到的一句‘红灯即将变绿’,背后是成百上千次关于交通流量、道路动态、城市布局的推演和计算。”刘越说,“要懂技术,更要懂城市和交通。因为这些不可预测的‘插曲’,才是最影响驾驶体验的部分。”

如今,刘越带领导航智能体项目,承担着交通感知、沿途服务、情绪陪伴三大核心任务。过去,导航是有标准流程的,如今则是在多模态模型能力的基础上,将它重构为一个更加聪明的智能体。它不只判断什么时候绿灯亮,还要预测保持怎样的速度能够赶上绿灯;不仅播报路况,还会为驾驶员补足盲区,山路弯道上有对向来车、前车急刹车时提前作出提示;不仅会指路,还能感知你的心情和场景,在需要的时候,为你播放一首歌或推荐一个停车场。

“许多人认为,技术常以‘颠覆者’的姿态登场。但现实生活更需要体贴、可靠的陪伴。”刘越不太谈“梦想”,更关注“当下最值得做的事情”。

理解人,才是技术存在的价值。

提供有温度的陪伴

AI系统的改进目标,不只是提升“精度指标”,而是让人真正能用、敢用。

通义灵码的第一批用户,大多是“一人公司”型的程序员:极度依赖工具,甚至将AI视作“搭档”。

刚开始,用户评价不友好:有人说AI生成的代码“像学生作业”,还有人吐槽注释“自说自话”。团队认真听取这些反馈,一一整理成问题库。模型并非不能生成代码,而是“听不懂人话”,没有理解场景。他们开始训练模型按场景输出,比如根据项目类型控制代码长度、结合上下文判断变量命名风格,最终目标是让开发者觉得“身边多了个靠谱队友”。

刘越面对的用户反馈则更为直接:导航说红灯变绿,现实中红灯却还没变;建议“当前为最优路线”,但前方刚好有慢车……导航系统的每一句话,都要承担“驾驶后果”。

在模型上线前,刘越团队会反复进行用户测试。他们发现,真正难的不是让模型更强,而是更稳、更准、更有用。逻辑随之调整优化:从单纯追求通行效率转向综合考虑驾驶习惯、行为特征,甚至心理承受度,从“最短路径”切换为“最舒服的路径”。

“人类与AI,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彼此适应、共同成长。”刘越说。当被问到是否相信AI有情绪时,他回答说:“AI的情绪,是为了更好地接纳人的情绪。”

今年5月20日,刘越与程序员们做了件“浪漫的事”——连夜升级“自制语音包”功能。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声音,为亲密的人定制专属导航:孩子录下“爸爸慢点开”的提醒,父母叮嘱“别着急”,恋人昵称替代“前方请右转”。哪怕远隔千里,也能听见彼此熟悉的声音,陪伴穿越一程又一程路途。

团队还设计了许多“有温度”的语音内容,比如在经过连续弯道后会对用户说,“今天走过所有的弯路,从此前方尽是坦途”等。这些话语虽然非“必要”,却在恰当时刻说出,能让人感觉“被理解”,仿佛有人在陪伴。

模型无法给出完美答案,反馈也依然会有失误的时候。但陈鑫与刘越,依然在把一遍遍打磨的代码、语音、体验感,投入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系统。因为他们知道,理解人类的过程,本就没有止境。而他们选择坚持,不是因为AI已经足够强大,而是他们愿意陪AI一起成长。

与AI一起成长

陈鑫的团队一直在试图让AI不仅能写代码,更能理解工程、理解人:开发者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任务,通义灵码便可自动进行代码检索、工程分析、调用MCP工具乃至执行终端命令——一个真正“懂开发者”的编码伙伴。

模型一旦具备语义能力,用户想象力也随之打开。有人用通义灵码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出场次数,发现贾宝玉出现3810次、贾母出现2390次、王熙凤出现1760次;喜欢喝奶茶的用户通过编程,秒查附近的各种奶茶店;还有人用AI提取微信聊天记录,再也不怕错过重要信息……

功能在膨胀,但对于团队而言,大家最在意的从来不是炫技,而是使用者有没有真正觉得:“有它,我更强了”。

刘越常常会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看AI如何改变交通。在他看来,现在的智能体只能算是1.0版,“现在的红绿灯,其实是对‘人’的同步机制——你走我停,用灯来协调彼此。但如果车和车、车和路能对话,就不需要红绿灯了。”

刘越描述了一个极度自动化的未来:你还没出门,系统已经知道你要去哪,自动派车来接;车流由AI统筹调度,路径自动避让,整座城市像一张流动的神经网络,有序而高效。自动驾驶,不再是“接管”,而是“协同”;人类坐在车里,只需观看、体验,而非掌控。“那时候开车,可能像今天骑马。”他说,“不是为了通勤,而是为了体验。”

AI会奖励爱学习的人。刘越觉得还有许多可以改造的场景,尤其是在出行这件事上。“每到周末,有不少人都说着‘出去走走’,结果上车半个小时了还不知道去哪。”

行前规划一度是导航产品难以切入的领域。但刘越坚信AI可以进入这个环节——推荐符合季节、天气、兴趣的路线,整合地图、票务、美食和City Walk体验;根据你带着孩子、老人还是宠物,考虑是想“玩得轻松”还是“走得丰富”,替你作出最合适的出行决策。“我们现在探讨的还只是导航,但未来出行不一定需要一张地图。你只需说一句‘我想出去走走’,AI就帮你设计好了全部行程。”刘越说。

在陈鑫眼中,编程的未来也可能不再有明确的软件边界,不再有必须敲出来的命令行,“未来的开发,是与AI一起成长;未来的软件,可能无处不在”。

刘越他们也不讳言AI的局限——不能精确控制、不擅长复杂推理、反馈不够及时……但他们始终相信:AI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推动人用新的方式去理解问题。这是观念的转变,是开放的心态,是放下“我写得更好”的执念,是面对大模型可能“只会一招,但打遍天下”的现实,依然选择相信协作而非抗拒。

把未来押在一个仍在生长的事物上,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相信,与AI一起成长的过程,本身就值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秉志)

标签: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帮你找到“林荫道” 每日讯息

3年前,北京一个酷热的夏天,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每天骑车快被‘晒化’了,导航能不能规划一条凉快点的路?”不少程序员的第一反应是:“这有点太难为人了吧!”但更多

2025-07-13 06:50:54

最新资讯:实干显担当 创新解难题——记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炼油部经理王云强

7月8日,晨曦微露,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炼油部经理王云强已出现在2号航煤加氢装置现场,检查工艺执行情况,查看设备运转参数。多年来,他带头深入检修现更多

2025-07-13 06:52:36

快资讯:嗨,酷炫的飞手

6月中旬,四川盆地迎来大范围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左右。在成都邛崃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作业现场,无人机驾驶员张民正在和班组一起开展飞巡验收工作更多

2025-07-13 06:57:42

金观平:努力让新药好药“用得起买得到”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有关举措,强调要加强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评估,总结经验、补齐短板,推动集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下一步,国家将支持更多

2025-07-13 06:01:20

热评丨就业服务不断档 护航毕业生进职场|热闻

正值高校毕业生离校前找工作的关键冲刺期,一项名为“宏志助航计划”的就业服务引发广泛关注。该“计划”为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毕业去向的毕业生建立了实名帮扶台账,并在更多

2025-07-12 22:03:18

6.5吨太空快递已接单 天舟九号的“专车”准备完毕→ 视讯

今天(12日)早上8时开始,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组合体开始进行垂直转运,预计整个转运用时将在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此更多

2025-07-12 21:56:29

恢复越好训练收获越大 盛夏这样运动安全又高效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盛夏,7月20日起,还将进入为期30天的三伏天。三伏天适合锻炼吗?闷热天气下,运动需注意什么?炎炎夏日如何安全运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更多

2025-07-12 21:52:48

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成功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 每日速读

中核集团7月12日宣布,当天,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顺利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天然更多

2025-07-12 17:06:23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 每日热门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姜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2日发布通知,启动“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于7月起至9月在全国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者、返更多

2025-07-12 16:10:42

【新视野】巴勒斯坦官员: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濒临崩溃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12日获悉,一名巴勒斯坦高级官员表示,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进行的新一轮加沙地带停火谈判濒临崩溃。这名巴方官员表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更多

2025-07-12 15: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