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怎么解释?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原则,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项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资源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开展经济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源耗费。资源费用既包括房屋及建筑物、设备、材料、商品等有形资源的耗费,也包括信息、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各种无形资源的耗费,还包括人力资源耗费以及其他各种税费支出等。
作业,是指企业基于特定目的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是连接资源和成本对象的桥梁。一项作业既可以是一项非常具体的任务或活动,也可以泛指一类任务或活动。按消耗对象不同,作业可分为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主要作业是被产品、服务或客户等最终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次要作业是被原材料、主要作业等介于中间地位的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
成本对象,是指企业追溯或分配资源费用、计算成本的对象物。成本对象可以是工艺、流程、零部件、产品、服务、分销渠道、客户、作业、作业链等需要计量和分配成本的项目。
成本动因,是指诱导成本发生的原因,是成本对象与其直接关联的作业和最终关联的资源之间的中介。按其在资源流动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成本动因可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点包括什么?
?成本计算更精确?。
通过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配间接成本,减少传统方法中因单一分配标准导致的成本扭曲。??
采用多种成本动因(如检验次数、订单处理时间等),提高间接成本分配的相关性,尤其适用于间接费用占比高的企业。??
?成本控制更高效?。
识别作业链中的非增值作业(如冗余检验、重复运输),推动流程优化和资源重新配置。??
通过价值链分析明确成本驱动因素,支持持续改进机制,例如某物流企业通过划分作业中心降低仓储环节成本偏差。??
?战略决策支持更全面?。
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信息,辅助定价策略制定(如差异化定价或成本领先策略)。??
与价值链管理深度整合,为企业产能规划、供应商选择等长期决策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