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的北京地铁国贸站,换乘通道里全是行色匆匆的人,在站台角落的银色柜子前,不少上班族扫码取餐,2个猪肉包子配豆浆5块钱,单个茶叶蛋2块钱,最快10秒就能拿到。
自从有了这设备,再也不用为了买早餐特意赶早半小时。这个被称作“早高峰救星”的设备,正是美团悄悄布局的“食光机”,目前网点数量已接近50个,覆盖约30个核心地铁站。
2024年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施行后,北京地铁里的便民设施快速铺开,87处便利店、14处便民餐车、40处鲜花柜散落各个站点,其中5元上下的早餐生意格外热闹。
【资料图】
美团、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巨头纷纷进场,让人好奇:这门公认的“苦生意”,到底藏着什么吸引力?
美团在地铁里的早餐生意,靠的是一套高效的集中供给模式,合作的宏状元、田老师红烧肉等品牌,凌晨时段就开始现做早餐。
包子、烧饼这些主食统一打包成套餐,清晨由骑手批量送到各个站点。
这些早餐会被快速分拣进带保温功能的柜子,取餐时间从早上8点到9点半,小程序里的选项很实在,最贵的套餐也没超过8块。
作为首批试点的国贸站,每天能卖出上百份早餐,不少站点月订单量已破万。
这种模式和传统外卖差别很大,美团通过用户预订量和算法预测,提前给商家下批量订单,不用逐单配送,节省了不少成本。
现在除了早餐,部分站点还上线了工作日午餐,11点半到13点可取餐,瞄准的还是赶时间的上班族。
但这生意有个明显难题:位置受限,国贸站的早餐柜藏在站台拐角处,不少换乘乘客压根看不见。
有站点工作人员坦言,太显眼怕影响通行,太隐蔽又没人买,平衡点很难找。
早餐从来不是赚大钱的生意,“包子第一股”巴比馒头开了5600多家店,2024年全年营收才16.71亿元,地铁里的早餐定价更低,3-5元的套餐利润微薄,巨头们真正盯上的是地铁站的庞大客流。
2025年8月的数据显示,全国地铁单月客运量达27.9亿人次,进站量16.5亿人次,北京地铁核心站点早高峰人流量,堪比小型商场全天客流。
政策放开更是关键契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地铁就有商业设施,2004年因安全问题关闭,2019年政策松绑后逐步回归,如今《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明确支持,各地地铁都在寻找商业合作伙伴。
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动作很有代表性,2024年底肯德基先在长沙地铁1-5号线部分站点上线15台便民早餐车,支持小程序预约取餐。
2025年7月麦当劳也跟进,把早餐车开进了苏州地铁站,对这些品牌来说,哪怕早餐不赚钱,能让上千万通勤族每天看到品牌,宣传价值就很高。
美团的布局更有针对性,它本身有外卖、到店业务,地铁早餐柜相当于多了个线下触点,目前50个网点覆盖30个地铁站,等于在北京核心商务区布下了多个流量入口。
巨头们抢着进场,背后是地铁运营商的迫切需求,全国28个公布2024年年报的城市里,仅2个能靠地铁盈利,曾经最赚钱的深圳地铁,去年亏损334亿,平均每天近1亿。
建地铁成本极高,2008年上海地铁12号线每公里造价4亿,2024年开工的19号线涨到20亿一公里。
日常运维成本也不低,重庆轨道交通每人次运营成本15.13元,算上优惠和免费乘客,单人次票款仅2.2元,远不够覆盖成本。
商业运营成了地铁“补血”的重要途径,北京地铁2023年就引入便利店,现在拓展到早餐车、鲜花柜。
苏州走得更远,在广济南路站开了1300平米的社区食堂,可容纳280人就餐,大荤12块封顶,汤和米饭免费,一到饭点座无虚席。
但多数地铁站难以复制这样的案例,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赖阳提到,多数地铁站空间仅够满足基本通行,没多余地方做大规模商业改造。
即便有空间,位置也很关键,有的站点乘客匆匆换乘,根本没心思买东西。
北京地铁便利店工作人员就透露,哪怕被安检设备挡一下,生意都会受影响,安全和通行效率更是红线,所有商业设施都得经过严格审核。
现在的地铁早餐市场,已从美团单打独斗变成多品牌竞争,肯德基、麦当劳相继进场,美团靠着低价套餐占得先机,但大家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怎么留住顾客?
位置展示是首要问题,国贸站的早餐柜运营数月,仍有常客不知道位置,北京地铁里的便利店商品比地面稍贵,但因方便仍有客流,可要是位置太偏,消费者宁愿多走几步路。
产品也需贴合通勤需求,目前套餐多是包子、豆浆等传统品类,SKU控制在10个以内,若能根据乘客反馈调整品类,或许能吸引更多人。
最重要的是回归服务本质,地铁商业核心是“便民”,要是为了利润抬高价格,或者用预制品冒充现做早餐,迟早会失去信任。
2025年的地铁里,5元早餐只是开端,鲜花柜、潮玩机、快剪店陆续进场,“地铁生活圈”逐渐成型。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为买早餐赶早、不用饿着肚子挤地铁,就是最实在的好处。
巨头们抢的不是包子生意,是未来城市交通场景的入场券,能不能靠这门小生意盈利或许不重要,守住“便民”的初心,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