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两张出自一名三年级小姑娘的画作在南通市疾控系统工作人员的朋友圈传播开来,引发了众人的点赞。原来,这是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与慢性病防制科副主任医师、正在驰援通州区流调溯源工作的韩颖颖女儿画的画。
一张是穿着大白的妈妈,一张是与病毒近距离接触的爸爸,画上分别写着“妈妈加油”“爸爸加油”。这是孩子眼中,父母在抗疫前线的样子。“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泪点,真的好久没有回家了。”韩颖颖说。
本轮疫情以来,韩颖颖先后辗转海门、启东、通州,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同在疾控系统的丈夫,则坚守在PCR实验室,加班加点进行核酸检测。夫妻二人各自奋战在自己岗位,都已经大半个月没有回家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和刚满三周岁的儿子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公公婆婆非常理解我们,孩子有时候会吵着找爸爸妈妈,尽管心里面有些愧疚,也非常想念孩子,但身为疾控人,牵挂‘小家’更要守好‘大家’。”韩颖颖说。
韩颖颖(左二)
支援通州区流调溯源工作期间,韩颖颖被分在流调七组,11名组员中有6名来自南通市疾控中心。为了摸排出相关人员准确的行动轨迹,厘清病毒传播链条,一天上百通的电话询问和近20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疫情初期,流调任务压力格外大,一方面是因为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强,隐匿性强,无症状感染者多,使得更容易在短期内发生聚集性疫情、局部流行和扩散外溢,防控难度增加,溯源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流调是有时间节点的,流调队员在接到指令后的1小时、4小时、12小时、24小时都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速度就像百米冲刺,而这一过程容不得半点错误和遗漏,必须准确排查出所有密接人员。”韩颖颖觉得,每一份流调报告都是团队协同作战的结果。电话流调、实地核查、采样、填写密接及次密接信息报表等,每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我们的工作强度大、节奏快,所以我们都准备了办公神器:电脑、手机、充电宝、笔记本、水杯、咖啡、润喉糖都是‘标配’。队员之间也会相互鼓励加油。”她坦言,支援工作虽然辛苦,但也让自己在实战中迅速成长。
“作为一名疾控人,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抗疫作出应有的努力,这本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就是在这本职工作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职业的使命感。这次抗疫经历将成为我此生最难忘的记忆。”让韩颖颖欣慰的是,如今通州区的疫情防控形势正逐步向好,这也意味着离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
每次休息的时候,韩颖颖就反复看着手机微信里女儿通过婆婆手机发给自己的画,给自己打气,“坚持下去,等战疫最终胜利,回家一定给孩子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她说,自己和丈夫也算给孩子做了一个正面的榜样,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正能量的种子。记者 冯启榕通讯员 黄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