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网讯 眼下,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26日,南通疾控发布健康提醒:因吃螃蟹而发生过敏、食源性疾病的事件时有发生,市民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应注意规避风险。
在挑选螃蟹时,市民要看蟹壳背,如果蟹壳背呈黑绿色、带有光泽,则说明螃蟹肉厚壮实;看尾端,如果蟹脐凸出来,且蟹脐两旁会透出红色,这样的螃蟹一般膏肥脂满;看蟹足,如果蟹足上绒毛丛生则说明螃蟹体质强健,蟹足无绒毛则说明螃蟹体软无力。
同时,要注意烧熟煮透,现做现吃。专家指出,螃蟹中有时会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还可能携带并殖吸虫等寄生虫。相比醉蟹而言,清蒸螃蟹更靠谱。蒸制螃蟹时,至少高温蒸制30分钟,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建议每次吃螃蟹按量烹调,现做现吃,时间放久了,很容易被细菌侵袭,如果一餐没有吃完,及时冷藏,下次食用前彻底加热。
此外,市民还要注意营养均衡、适量食用。专家介绍,螃蟹味道鲜美,但也是一种高蛋白、高嘌呤、高胆固醇的食物。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一次吃水产品的合适数量是40克~75克(可食部分),建议每人每次吃螃蟹不要超过4两。一次少吃点,既不会造成蛋白质过量,也不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吃螃蟹的时候搭配谷物和蔬菜,保证营养均衡。
需要提醒的是,螃蟹是一种很容易造成过敏的食物。对于螃蟹过敏和不耐受人群,食用后很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还会引起荨麻疹、哮喘等。对于婴幼儿来说,身体中的脏器都处在发育阶段,螃蟹属于一种高蛋白食物,很容易增加肝脏、肾脏的代谢负担,同时婴幼儿的消化系统较弱,并不适合食用。蟹黄含有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建议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胆囊炎等疾病的人群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另外,螃蟹中含有较高的嘌呤,会增加痛风的风险。
通讯员谭维维
记者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