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村规民约展示牌、法治墙绘……如今,走进如皋各村(社区),随处可见的民主法治元素将普法阵地建到了群众家门口,也让依法治村的文明乡风浸润着美丽乡村的各个角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如皋积极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把法治融入乡村治理各环节,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法治细胞”,以法治文化浸润人心,以法治保障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如皋累计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1个。
法治文化浸润民心
傍晚时分,在搬经镇运河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记者看到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聊天、或看宣传展板,十分热闹。“有了法治公园,我们不仅有了休闲场地,而且还能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挺好的。”搬经镇芹界村村民季红兰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搬经镇运河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是如皋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法治文化阵地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如皋不断加强村(社区)法治宣传栏、法治长廊、法治服务公示栏、法治文化广场、法治书屋等法治阵地建设,并依托阵地宣传法律法规、红色故事、本地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等,使法治元素更加贴近群众。截至目前,全市347个村(社区)均建有法治文化阵地,其中8个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116个为南通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在加强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如皋还积极打造了一批特色普法宣传活动品牌。例如创新推出的“普法快递通万家”工程,乡邮员们既是“邮递员”,又是“宣传员”,他们将法治宣传材料送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和千家万户,进一步扩大了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
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打开手机,点开微信群,一一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并在工作日志上记下当事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事情概况、处理意见或建议……这是下原镇张庄村网格长黄爱美每天的工作日常。
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实现了法律服务零距离。为有效提升基层法律服务的供给能力,如皋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选派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部分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村(社区)产业项目合同草拟、审查和修改等工作,为群众提供关于农民工工资、留守儿童、赡养老人等问题的答疑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审查、修订各类合同、法律文书近360余份,出具法律意见书230余份。“现在有了法律问题,在村里就可以求助,很方便。”张庄村村民陈虎说。
此外,如皋还创新“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由法律顾问通过微信“在线接诊”,为基层组织“把脉、治疗、保健”,不仅改变了以往“排队候诊”的模式,而且让法律服务在“指尖”上提速。
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来到城南街道夏庄社区,粉刷一新的白底墙面上各类墙绘色彩明艳,《居规民约》分外醒目。
广集民意,定居规民约,看得见的民风在悄然变化。该社区搭好“戏台子”,让居民“唱主角”,通过定期的入户走访、网格收集、会议反馈等活动,让老百姓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居规民约。“我们社区通过居规民约的制定,引导居民自治,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夏庄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许阳说,现在社区矛盾纠纷少了,居民也更愿意配合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了。
像夏庄社区这样引导居民自治的村(社区)还有很多。如皋引导村(社区)成立村(居)民小组议事会,发挥好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选齐配强小组长队伍,明确职责提升服务,搭建小组自治平台、建立机制规范管理,构建考核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推动村(社区)服务治理向末端延伸,有效解决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自治效率低下、民主参与不足、协商能力不足”等问题。(吴青青 于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