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昨天,记者一走进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徐园村的龙泉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就被水面辽阔的水塘、盘旋飞翔的水鸟以及在塘边散养觅食的羊群吸引住了目光。龙泉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近20个水塘,水面面积达100亩,专业饲养锦鲤和红鱼等观赏性鱼类。“冬天天气凉,鱼都在塘底,要是夏天来,池塘里的鱼更吸引人眼球。”合作社的陈建说。
今年是陈建来到徐园村经营龙泉淡水养殖的第十二个年头,“我们主要客户分布在江苏省内及上海等周边地区,因为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和一些农场都有合作协议,定期供鱼。”陈建介绍,养殖观赏性鱼类需要一定的技术,但效益是普通种植的10倍以上,“亩产大概在一万元。”
徐园村有耕地面积8416亩,是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农业大村,该村依托刘桥粮库,带领全村农户发展优质稻米种植6000亩。通过与南通智超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流转土地500亩,用于种植玉米、蚕豆等农作物,服务省龙头企业嘉安食品的订单农业。
徐园村在发展传统农业固本强根基的同时,探索特色产业创新活力。该村党总支书记羌志明介绍,“我们利用土地优势,积极招引能人,把传统农业种植和特色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盆景观赏、锦鲤养殖等进行融合,拉开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布局。”
走进徐园村和园盆景艺术研究院,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盆景,珍珠罗汉松、黄杨等花木高低错落,虬枝盘曲,姿态动人。和园盆景园占地70余亩,种植雀舌罗汉松、大阪松、黑松等名贵盆景树木1万多棵。每逢周末,都会吸引不少外来游客前来观赏。小盆景撬动“大产业”,通过将培育加工技术传授给村民,已带动和园周边近30户农户从事盆景种植和销售,沿线庭院已经形成“一户一美景、一线一风光”的美丽格局。
正是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徐园村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相结合的格局。目前,全村拥有家庭农场8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2家,基地2个。规模经营比重达90%以上,促进带动600余人就业。
40多亩的槐林采摘园是徐园村在外能人王卫东在家乡投资兴建的,园内种植了圣女果、草莓、桃树,红参槐等多种经济类植物。今年66岁的杨银芳常年在槐林采摘园打工,她说自己家离采摘园骑车只要5分钟,家里的农田也都流转出去了。“村里像我这样的村民很多,现在的日子不要太好过。”杨银芳边和记者聊天,边给大棚内的圣女果喷洒营养液。通过发展特色产业,2021年徐园村村集体经营收入达250多万元,增长率达90.9%,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大幅增加。
农业增效了,农民增收了,乡村振兴的画卷展开了。11月中旬,第十批次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名单公布,徐园村金桥榜上有名。“发展特色产业是本次我们获得省特色田园乡村的重要因素。”该村党总支书记羌志明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在这两年已新增两家规模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辖区内规下企业发展,依托原奶牛场地块的上市,高标准打造综合服务体。”(一鸣 童轩)
[编辑:季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