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海门以人才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人才的价值导向,更激发了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江苏南通海门区临江新区的澳斯康生物(南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工艺开发执行总监蔺智勇对记者这样说道。
作为苏中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率先开展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近年来,海门区出台系列人才新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区率先在长三角地区提出“顶尖人才来海创业免评审”“企业自评专家”“全职高薪人才项目申报突破年龄、职称、学历限制”等政策。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海门切实破除“唯年龄、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倾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并分类制定针对各行业、各层次及产业细分领域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玲珑湖畔的海门科技园
只有大专学历的赵钟星是韩国新材料专家,当升材料科技公司以200万元年薪引聘其为企业研发,他很快突破了新材料量产工艺的4项关键技术,攻克了高镍材料多项行业难题,海门区还给予其100万元的政府创新资助。如今,“不唯年龄、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的人才评价体系,已成为海门区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
蔺智勇拥有17年的生物医药企业工作和学习经历,曾在国内知名企业就职。他曾主导开发的工艺项目中,已有4个单克隆抗体产品上市,1个重组蛋白上市(兽药),在工艺开发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去年上半年,蔺智勇从苏州的一家药企来到澳斯康,不到半年时间,拥有硕士学历的他便被推荐参与了东洲英才“创新类人才”的评选。以往,参与这类人才评选的一般需具有博士学位。
“《东洲英才改革实施办法》中有‘企业全职引进的创新人才,符合一定条件的,申报时可不受年龄、学历限制’。”海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江华表示,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归根到底是为了有效甄别人才、高效激励人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这个人才评价体系非常好,让我们这些一直临床研究的科研人员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海门生原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是原第二军医大学转化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刘厚奇教授,20年来,他一直深耕人体干细胞的分化机制与临床疾病治疗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共获得国家干细胞重大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等近20项、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2018年,他退休后决定成立公司继续进行人体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而当年,像刘厚奇这样的资深专家学者仍面临着人才引进政策的“年龄”坎。
面对上海一园区提出的严苛条件,海门区对刘厚奇抛出了橄榄枝,不仅提供了部分初始创业资金,还有三年免租等优惠政策,并协助他申报了东洲英才、市江海英才、省双创人才等。“企业的快速落地为我们的项目推进大大节约了时间。”刘厚奇告诉记者,目前,他的人体干细胞转化项目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近年来,海门区重点探索建立了“顶尖人才”评价直推机制、人才评价贯通机制,推行企业自评专家机制,创新重大人才项目容缺评审机制。鼓励事业单位聘用高层次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推动建立人才职称直聘、破格晋升等制度,建立“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回报”的利益分享和收益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不断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建强人才载体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人才集聚效应正逐步提升。截至目前,海门全区人才总量超过23万,先后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顶尖人才76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47人,省“双创计划”人才91名、省“双创团队”12个;自主培养国家“万人计划”专家5名。
[编辑:吴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