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网讯 (记者苗蓓 陈静)昨日,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10万锭智慧纺纱工厂全面达产。这是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认定的“十四五”全国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表示,该项目的成功达产,在大生集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树立了中国智能纺织的新典范。
当天,记者走进大生集团的智慧纺纱工厂,只见偌大的厂房只有数十名工人巡检,一排排机器高速运转,AGV无人驾驶物流小车有序行驶,机器上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信息,上传到智慧纺纱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由“智慧大脑”一屏掌控……“全程智能化,用工少、产能高、质量好。”大生集团智慧纺纱工厂副主任夏晶在一线从事纺纱工作17年,她感叹,现在1人顶过去20多人的工作量。
“千人纱,万人布”。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行业一直是用工大户。“传统纺纱有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打包七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工人,一般每万锭要数百人。”大生集团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陈建介绍,全面达产的智慧纺纱工厂项目,运用5G数据传输及智能管理云平台等技术,实现运营智能化、装备智联化、制造数字化,万锭用工少于10人。整个厂区成为一座以智能制造为引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黑灯工厂”。
大生集团的前身为大生纱厂,由先贤张謇创办于1895年,是当时中国最早的棉纺企业。一百多年来,大生集团秉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不断探索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15年,大生集团建成我国第一个全流程数字化纺纱车间,该车间作为国家工信部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全国推广。智慧纺纱工厂项目实施了智能纺纱装备、智能物流与智能管理的集成和融合,国产化率达到95%。
“智慧纺纱工厂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反馈并指导生产,实现了精细化高品质的智能纺纱生产。”陈建介绍,该项目于去年底投入试运行,现场工人减少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15%以上。伴随着生产智能化的提档升级,大生集团的销售品种也从单一的坯纱坯布向印染布、针织布、色纺纱发展,从普通的粘胶纱向高端的天丝、莫代尔纱转移,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
“大生集团在全国率先探索打造智慧纺纱工厂,引领了全国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的新潮流。”当天,“2023棉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全国行”在大生集团启动,董奎勇参观智慧纺纱工厂时称赞,“百年大生”为中国纺织业的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
[编辑:季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