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清晨,濠河边映红楼的回廊上,响起了悠扬的歌声,新城桥街道“开心合唱团”的团员们在这里练歌已有十余年时间。在崇川区大大小小的社区中,活跃着一个又一个社团,给居民们繁忙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大家或因兴趣相同、或因目标一致,聚在一起、聚成一心,不断用社团蓬勃向上的内生力,提升着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成长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兴趣为出发点,越过“尴尬圈”
“我现在每天一早都要去濠河边练歌,我的那些‘闺蜜’都在等着我呢!”说起“开心合唱团”,新城桥街道的冯阿姨总是笑眯眯的。十几年前,一群喜爱唱歌的居民以兴趣为引点,聚成了这支“开心”为名的团队,打破邻里间“见面不相识”的“尴尬圈”,每天的合唱练习让“陌邻”重归“睦邻”,“开心合唱团”所在的和悦网格连年被评为街道优秀网格。
有人向往“开心”,有人志在“科普”。在新城桥街道的七个社区,都各有一个科普班,规模有大有小,同样也汇聚了一群科普爱好者。科普班里的学员年龄跨度大、参加人数多、男女老少全,大家个个精神饱满,学习认真。常用法律知识、无土栽培、老年病防治……科普班主题丰富多彩,讲解深入浅出,让大家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朝晖社区的科普班有近百人的规模,每周二周四开展活动,去年科普周期间开展低碳环保携手行、生命安全“救”在身边等特色活动近10项,吸引了4千余人次的居民参加活动。在这里,人与人因为兴趣聚在了一起,消融了邻里间的生疏与尴尬,激发出了和谐的“邻里情”。
服务“一老一小”,填平“沟壑圈”
“您好,放学高峰期,请您注意让行。”陈桂芳阿姨礼貌地向一位骑电瓶车的男子挥手示意,男子立刻停车等待放学的小学生队伍有序走过马路。这些“爱心护学岗”里热心肠的阿姨们风雨无阻的值守已有十一年之久。她们都是朝晖社区的老居民,考虑到大家都会有临时不方便接送孩子的情况,陈桂芳便兴起了组织“护学岗”社团的念头。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四十人的团队,现在每天4个人值班,阿姨们穿着统一的红马甲,十余年如一日地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为“小”服务精心细致,为“老”服务也刻不容缓。街道侨眷多,20余户高龄空巢侨眷面临子女在国外、无人照料的境况。同是侨眷的“小老人”钱吉华担起了重任,组织起一批刚退休的侨眷建立“侨友艺术团”,以文娱生活为主线慰藉空巢侨眷的精神生活。日常需要照顾时,“小老人”们还接送“老老人”们看病,为腿脚不便的空巢侨眷提供上门买菜服务……虽不是一家人,却组成了一个温馨融洽的大家庭。如今,当年的“小老人”钱吉华也已年过八十,60岁出头的侨眷银毅接过了这份责任。“每月一集中、每节一问候、每半年一郊游……这些贴心的服务,填平了人情冷淡的沟壑。”“新任团长”银毅感慨道,“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坚持下去的。”
扩大参与覆盖面,打破“封闭圈”
“地铁飞驰在家乡,这感觉可真不一样。”2022年底,南通永和佳苑社区的“姐妹微家”社团来到刚刚开通的地铁一号线,体验城市新发展。充满趣味性的活动、融洽和谐的社团氛围,让“姐妹微家”组织的活动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所谓‘姐妹微家’,是指社区女性凝聚在一块,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开展文体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共同创造美好的社区生活。”永和佳苑社区党务书记张敏介绍道,“没有‘姐妹微家’的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很封闭单调,现在精彩多了”。社团成立后,“大家长”罗美华联合南通开放大学开设了唱歌、木兰扇、舞蹈、太极拳四个特色班,并在社区关心支持下,购置了小型广场音响。为了动员朋友来参加文艺活动,罗美华和微家姐妹的其他成员在网格中走访,热情地宣传“姐妹微家”。罗美华每天都带着设备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对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热心相待、耐心指导,很快,文体队伍从寥寥几人发展到了上百人。形式各异的文化娱乐活动,填补了社区文化生活的空白,受到广大居民的喜爱。“关键是要以真心换真心,大家一块商量活动内容。再靠着亲朋好友宣传带动,自然会一呼百应。”罗美华说道。
接下来,崇川区将坚持以兴趣作为起点,以服务牵起热线,以参与提高覆盖面,在为居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中充分发挥社区社团的作用,凝聚人心,汇聚合力,推进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高质量发展。(郭琦婧 刘意)
[编辑:季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