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海门常乐官公河村五组的村民聚集到村民倪亚玉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村里的事,党员蔡赛赛一边参与讨论,一边将大家的意见记录到民情本上。蔡赛赛联系着网格里10户村民,每天雷打不动的事情就是到村民家里转转,看看听听,了解大家的需求。
“村里有1480户3570多人,全村112名党员,通过‘一户十联’党员联系群众机制,能覆盖所有农户,基本做到小事解决不出组,大事解决不出村。”村党总支书记黄俊亮介绍,官公河村已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资料图】
党建铸“芯”,引领基层治理,海门以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为契机,持续推进红网格规范建设,建立起支部带领、党员带头、骨干带动、群众紧跟“三带一跟”工作机制,动态设置6大类146项网格服务管理事项,实现一网统管。
“第五网格村民住上拆迁安置房了,但下地农具没地方放,有的在马路边搭棚;第六网格村民房子拆了,这会要选房拿房,但人都出去租房住了,通知联系、交材料很不方便……”三厂街道厂南村党总支书记陈秋霞表示:“即便在同一个村,不同网格的村民诉求也大不一样。”
厂南村位于海门城乡交界处,一半村组拆迁安置,辖区既有农村又有社区,治理难度大。面对不同诉求,各网格党支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千方百计找寻最适合的方式方法。第五网格支部书记带头挨家挨户上门劝导,最终32座私搭乱建农具棚全部拆除,还协调小场心、院落角等用来存放农具。第六网格支部组织党员线上值班、点对点指导,服务200余回迁户顺利拿房。
为破解村域面积大而村党组织难以兼顾的问题,海门不断健全完善党建网格融合管理服务体系,配齐配强网格支部书记、专职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微网格信息员等治理力量,748个农村治理网格全部建立党支部,1500余个微网格与“宅上党小组”无缝对接。与此同时,自主研发红网格职能综合管理平台, 将全区所有网格片区、网格力量、网格阵地等治理要素和人、房、地、组织等服务对象可视化落图,村干部和网格员走访联系数据等一目了然。
去年年底,三星镇平山村网格员吴一淼在网格系统中了解到,该村年过八旬的老党员张启龙因腿脚不便急需一台轮椅,第一时间联系民政协理员提交了残疾人辅具申请。很快,一台崭新的轮椅送到了老人家。
今年以来,海门新增98名老党员入图管理,969名网格员走访残疾人、空巢孤寡独居老人等关爱对象4347人次,服务网格内党员740余人次,上报网格事件29000余件,办结率100%。
服务更精细,群众才会更暖心。余东镇富民村12组陆大爷腿脚不便,家里米油吃完了,他一个电话打到设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惠民粮油公益社,管理员崔丽君立刻把米油送到大爷家里。
在富民村党群服务中心内,100多平方米的公益社里陈列着粮油米面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出行不便者拨打电话,一个小时内就能拿到订购的商品。
持续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多元化功能,海门将民生服务、文化医疗、养老托幼、电子商务等向村社、网格聚集,向群众家门口延伸,打造大门常开、活动常办、群众常来的党群红色地标。
“最大限度激发乡村善治澎湃动力,海门不断提升数字化赋能水平,增强精细化服务能力,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用好党建纽带,既系牢人力,又系牢人心。”海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江华说。
通讯员 俞新美 海组轩
[编辑:张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