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忙。时下,江苏如皋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幅幅热火朝天的“春忙”图景正徐徐展开。盆栽、花卉、大葱……农民们在温室大棚里、在乡野大地上忙碌耕耘,充实着自己的“腰包子”“钱袋子”。
近年来,如皋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关资料图)
以“花”为媒,共享“花样幸福”
春光和煦,城南街道申徐村花满园家庭农场暖棚内一派春机盎然景象。一株株盛开的三色堇、角堇、石竹竞相吐蕊,满眼尽是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象。花农们在大棚里忙活着,为花卉浇水、施肥、除草、打包。“这是三色堇,花期是从十一月份开到来年的四五月份,天气越冷开得越鲜艳。目前市政工程上用得比较多,通常摆放在道路两边绿化带上。”在花卉大棚里,农场负责人周伯林介绍说,“这边是石竹、角堇,现在也在热销中。”随着春季销售旺季的到来,花卉订单也越来越多,在她的精心管理下,花卉的效益也越来越好了。
花满园家庭农场成立于2008年,占地36亩,种植包括瓜叶菊、一串红、欧石竹、三色堇等在内的百余种草本花卉草本观赏植物。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年销售花卉量也从刚开始的300万株,增长到现在的600万株,销售范围覆盖南通各县(市、区)。花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20名工人就业。杨秀梅已经在农场工作了5年,虽然辛苦,却觉得很值。“我一天工作8、9个小时,每天的工资是70元,一个月就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日子是越过越好嘞!”
近年来,申徐村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就近就业”,采取流转土地村民优先就业的原则,为本村村民提供了20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每年增加村民收入百余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多元。
点“叶”成金,致富“葱”满希望
走进城南街道新华社区大葱种植基地,一埂埂排列整齐、连接成片的大葱青翠欲滴、郁郁葱葱。伴随着挖葱机轰鸣声,粗壮的大葱被连根挖出铺满田地,村民忙着打捆、装车外销,田间一派丰收景象。“这边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大葱生长。”大葱基地负责人吉兴建笑着说,“今年效益不错,亩产已经能能达到1.2万斤,且销路完全不用担心,已经基本达到自己心理的预期了。”
大葱丰收,吉兴建在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通过发展大葱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帮助了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让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带动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新华社区引进了大葱种植项目,整合流转土地800多亩,不仅实现了大葱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也为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开辟了新路。“在新华社区承包种植真是个明智的选择,这里民风淳朴,乡邻热情,党员干部认真负责,听说我这边忙不过来,他们就组织志愿者来帮忙,在这边种地心里踏实。”吉兴建对社区的干部群众赞不绝口。
致富路上满载希望。下一步,新华社区将通过“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继续把大葱特色种植做大做强、做精做细,让大葱种植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以“小”见大,“种”出绿色财富
“翠崖红栈郁参差,小盆初程景最奇。”盆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是大自然优美景色的浓缩。走进城南街道夏庄社区花心思盆景基地,一盆盆精美的盆景摆放得错落有致,有的苍古雄奇,有的清秀典雅,有的硕果盈枝……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小微盆景已经成为夏庄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种植盆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引进回来之后,还要经过埋根培养、打磨根干、嫁接修剪、盘扎枝叶、浇水施肥等技术手段进行培植”。国家级盆景大师杨建介绍道:“在春季主要进行修剪的主要就是雀舌罗汉松、黄杨、荀子等品种。”
依托如皋是中国花木盆景之都的产业优势,近年来夏庄社区流转土地1500亩用于专攻小微盆景这一细分市场,引进了浩森园艺、疯狂石头、花心思等自主品牌落户,实现小微盆景高效化种植养护、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升联农带农效益。随着花木盆景产业的蓬勃发展,流转地、建厂房、上项目,在增加经营收入同时,还带动了家门口的就业创业200余人,实实在在的收益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站在新的起点,启航新的征程。如皋将继续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推陈出新,探索实践,想出新点子,落实新想法,不断改变固有模式,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助力特色产业节节开花,做厚做实集体经济。(王珩 黄艳秋)
[编辑:吴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