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农村打败城市的例子只在硅谷发生过。
现在,东莞似乎有望成为中国的硅谷?
文/巴九灵
东莞成了新一线城市。
仅此一项,小巴就收到许多留言。有同学对此表示惊讶,觉得这个有点土气的“代工厂”凭什么可以打败宁波、厦门等城市。也有人担心东莞的后劲不足,几年后恐成空城。
不过,早在4年前《第一财经周刊》首次提到“新一线”城市概念时,就提到了东莞。周刊分析了它的商业资源,认为这个中介于二线与三线城市之间的制造业中心距离一线城市大约有6年的距离。现在离预期时间过去了2/3,东莞似乎离目标越来越近。
然而,目前东莞在医院和学校这些基础建设上,与一线城市的差距仍是巨大的,即便是发展了七八年的松山湖,依旧被诟病“人才配套留不住人”,甚至“没有好好吃饭的地方”。
去年,华为从深圳搬到东莞的消息引发了“东莞取代深圳”的争论,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座距离深圳仅60公里的城市。未来的东莞是否会像硅谷那样,成为一个超越市中心的卫星城市?小巴采访了三位大头,来听听他们的分析。
1
东莞上榜新一线城市,
凭借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孙不熟:“最大的秘诀就是靠近深圳”
深圳很小,但是它又“胖”,所以人才和产业外溢的动力很强。这个跟北上广不一样,因为北上广有大量的郊区可以辐射。但深圳就2000平方公里,它要辐射就直接辐射到东莞,所以东莞就相当于广州的番禺,北京的顺义。它在经济联系度的角度,可以视作深圳的一个开发区。
朱力:“一个是区位优势,一个是发展模式”
区位优势:东莞地处广州和深圳之间,和深圳的联系尤其多,因为整个经济的流向是往南走的。东莞以前的加工贸易是直接跟香港对接的,这几年局面发生变化,香港优势没有那么明显了,深圳和广州在崛起。
东莞上榜,得益于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发展模式:东莞是多主体发展,由市直接管镇。它有40几个镇街区,各区之间形成竞争,发展比较活跃。这种模式培养了东莞的企业集群,也培养了一批企业家,这些人构成了东莞极强的内生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摸爬滚打,形成对市场的天然敏感性。
2
华为搬家引发“东莞取代深圳”的争论,
这是否有可能变成现实?
孙不熟:“东莞不可能取代深圳,两城分工不同”
华为是一个实体经济,需要的办公面积很大。不像金融业,只需要一间小办公室,但它产值高。实体经济不需要在市中心办公,它可以搬到大农村或小城镇,比如像硅谷这种人口密度低的地方。所以,华为可以搬到东莞,其实是企业结构决定的。
而搬到东莞其实并没有离开深圳的生态系统,华为在东莞享受的还是深圳的人才配套。
未来的深圳和东莞是不同的分工,深圳主要是金融、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而东莞主要是制造业。
沈从乐:“东莞取代深圳的判断还为时过早”
华为搬到东莞的并不是所有业务,而是终端总部和企业数据中心。这对于东莞来说,是又一个优势产业的大公司进驻,肯定能激发这座城市的电子制造业上下游更多的合作和发展。
但“东莞取代深圳”的判断还为时过早,深圳作为发展了几十年的一线城市,产业结构更为完善,城市治理也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才吸引力更为综合,不同行业的年轻人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机会,这是东莞还很需要追赶的。
3
东莞被人诟病“没有好好吃饭的地方”,
它靠什么留住人才?
朱力:“对于忽然到来的华为,
城市还缺少准备”
城市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任何一座新城,没有20年都不行。开始都是人先过去, 然后慢慢地服务配套跟着上去,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吐槽现象是正常的。
忽然来了像华为这种规模的企业,城市还是缺乏准备的。以前政府在规划考虑上没有对配套给予特别多的关注。作为工业园区,第一阶段是招来工厂,而工人的要求也没那么高。后来随着高素质人才的进入,对于配套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孩子的教育。
政府在这个方面肯定是滞后。现在,他们发觉东莞面临的服务人群和过去的流动打工群体是不一样的。不过,政府也在积极调整策略,包括松山湖的整个规划其实就在强调大统筹来解决服务设施的供给问题,由人口战略向人才战略转化。
沈从乐:“提升城市整体的服务能力
会吸引更多人留在这”
“没有好好吃饭的地方”是东莞过去存在的问题,它在近期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
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数据监测看,东莞的商业资源在过去几年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4年前还没有优衣库,现在有了7家,星巴克也从2013年的13家增加到了31家,商业资源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的服务能力,也会因此吸引更多的人留在这座城市。
而越来越多人来到这里,也会反过来推动城市的服务配套提升。
4
东莞是否会像“硅谷”那样
成为超越市中心的卫星城?
孙不熟:东莞可能会像硅谷那样,从房价上超越深圳。但深圳从科教卫文配套设施,和城市级别来说,都要远高于东莞,所以还是很难超越的。
朱力:东莞可能在某些专业化职能方面会很强。除了华为,它还有散裂中子源,光启研究院也有可能要设点。这些公司集聚在一起形成的能量恐怕在专业化方面会超过深圳。
沈从乐:想成为“硅谷”,产学研的协同发展是更为重要的。东莞目前没有优质高校,人才的整体质量也有待提升。如果在产业前端的学术研发部分没有源头上的推进,复制硅谷模式不太现实。
对像东莞这样高速发展的新一线城市来说,把人才招来容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留下来——这才是一个好的城市真正需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