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在沪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18-201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造成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端低迷的重要原因是僵尸企业导致的资源错配。
《报告》课题组认为,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整体稳中有进,但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问题越发显现,并传导至劳动力市场,体现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端的疲软。据该院所统计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中的劳动力指数,从2017年三季度开始,劳动力需求指数已连续四个季度下降。
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决策层也愈发关注就业问题。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稳”,分别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稳就业”在其中排名第一。
《报告》指出,造成劳动力需求疲软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僵尸企业对社会资源侵蚀造成的资源错配。僵尸企业一般是指那些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
根据课题组分析,僵尸企业对社会资源的侵蚀会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对于僵尸企业而言,如果能持续得到输血,就可以维持经营,保留一定数量员工,这也正是僵尸企业可以持续得到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给僵尸企业输血虽然能阻止僵尸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对劳动力市场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这同时会减少其他企业可获得的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那么,健康企业的正常经营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其投资增速下滑、TFP增速下滑、承担的税率升高、研发投入增速下滑等现象,而这些传递到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震荡。
课题组发现,平均而言,僵尸企业占据的资源每升高1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会下降约0.05个百分点,失业率会提高约0.05个百分点。按僵尸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来看,国有僵尸企业造成的资源错配将严重挤出其他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创造,从而使得劳动参与率和个体就业失业情况变得更糟糕;而民营僵尸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则相对小得多,维持国有僵尸企业的持续经营,不仅对促进就业没有积极作用反倒会挤出其他企业对就业的吸收。
课题组还发现,僵尸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区域异质性。具体地,在中部和东北地区,一省的僵尸企业占据的资源每升高1个百分点,该省的劳动参与率将下降约0.1个百分点,而失业率则会提高约0.15个百分点;在东部地区,僵尸企业的影响则不显著。这表明在中部和东北等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较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政府干预程度较强的地区,僵尸企业的负外部性更强。同时,僵尸企业导致的资源错配还桎梏了区域协调发展,在中部和东北地区,一省的僵尸企业占据资源越多,其人口流出程度越严重;在东部地区,一省的僵尸企业占据资源越多,其人口流入程度越低。
因此,课题组认为,第一,坚决出清国有僵尸企业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所在,对困难企业的帮扶即便是出于“稳就业”的目的,也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分配给民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
第二,出清僵尸企业的相关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而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东部地区和中部及东北地区僵尸企业所造成的影响的差异。
具体地,对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应该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将有限的资源输送给切实具有经营活力的企业,从而培育更多有效的劳动力需求。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降低当地人才流出的程度。对于东部地区则应该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僵尸企业的出清,公平地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减少行政干预对市场的造成扭曲。
第三,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相关部门应该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将流动性留给企业,降低僵尸企业对于补贴和银行信贷的依赖,从而减小僵尸企业造成的资源错配的问题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