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过,天气转暖。放眼望去,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多彩的广袤田野上,星落散布的棚室内,随处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
在包场镇城河村东旭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早早地热闹了起来,村民忙着采摘新鲜的草头(南苜蓿),边干边聊,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草头是江南一带的家常菜,最近刚上市,我们每天的草头收获量在7000斤到8000斤左右,都是无锡客商订单收购,销路不愁。”该种植基地负责人时永强说。
近年来,海门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蔬菜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把培育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已建成24个江苏省“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基地面积2.12万亩,亩产超2万元,逐步走出了一条发展蔬菜种植、振兴乡村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资料图)
俯瞰正余镇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温室大棚格外抢眼。大棚里高大的穹顶,开阔的视野,宛如现代化农业工厂,黄瓜苗、西红柿苗等悠然享受着喷洒淋浴,在晶莹水珠的衬托下,昂首翘姿更显生机勃勃。
科技加持,让辛苦劳作成为过去式。据农业园区负责人江国兴介绍,当地村民当了一辈子菜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自豪和轻松过。“与传统温室不同,该智能玻璃日光温室配套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采暖、通风等设备,采用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无土栽培、人工补光、智能温控等方法技术,提高作物品质与产量。分布在大棚内的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传感节点,还可以实时采集环境信息,并经电脑终端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研判后做出自动调节指令。”
“同时,我们还配套建设有蔬菜冷链加工物流中心,对保鲜需求较高的农产品,采取错季销售的方式,由此带来额外的增值。”江国兴说。
农业园生产旺季有100多名工人参与蔬菜种植、采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从2011年起,岸桥村村民张宝珍就在蔬菜基地工作,“种菜、摘菜,有活就来干,多笔收入。”正在采摘黄瓜的胡允珍说,蔬菜基地就在家门口,干活方便,每个月可为她带来2000元的收入。
在常乐镇中南村设施蔬菜产业园,看着园区长势喜人的火龙果和樱桃西红柿,园区负责人许庆峰喜上心头,“今年引进栽植草莓、火龙果、樱桃西红柿等特色果蔬,经过创新经销理念,积极开展采摘体验、亲子互动等田园亲情模式,吸引了大批游客采摘体验,在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同时,也增加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走进悦来镇锡祥村的华冠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3辆前来拉菜的货车停靠在蔬菜基地旁,村民们正忙着把一筐筐刚采收的蔬菜过磅、装车。该基地平均每天向市场输送6吨多新鲜蔬菜,确保稳定的市场供应,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我们主要供应本地商超。现在小白菜已经进入采摘季,城里好几个超市都打来电话催促,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奋战呢。”送菜过来的悦兴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兴军介绍说,2年前,他流转125亩连片土地,成立悦兴家庭农场,并投资80余万元建设温室大棚,按照合作社的生产安排,从事黄瓜、辣椒和叶类蔬菜种植。
在海门,像陈兴华这样的蔬菜种植大户有100多户,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目前已建成农业产业园13万亩,新型家庭农场86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一边的大棚里,来自海门区农科所的农技专家正在指导农户分苗、移苗。“近几年,通过引进试验,我们筛选出了100多个适宜本土种植的蔬菜新品种,并对其中60多个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满足老百姓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对各类蔬菜的多样需求。”农技专家沈华说。
在海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绿油油的“菜篮子”里装满了丰收的喜悦。聊起未来的打算,陈兴华看了看地里绿油油的蔬菜说,“守稳守好‘菜篮子’,让大家吃上放心菜,让乡亲们靠着种植蔬菜,钱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近年来,海门区以创建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为契机,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智慧化、园区化、融合化,构建现代育苗、基地建设、贮藏保鲜、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科技支撑、质量安全等为一体的全链条蔬菜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海门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蔬菜播种面积59万亩次、总产量133万吨。(海清、杨礼庆)
[编辑: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