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上午,市民接连收到两条气象预警信息:09时39分,我市发布台风蓝色预警,受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外围影响,预计28日夜里到30日早晨我市将出现陆上和沿江江面8级左右、沿岸海区9级左右的阵风;09时45分,发布海上大风黄色预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极端天气多发,梅雨期间,我市遭遇7轮强降水。出梅后,狂风暴雨酷暑仍不定时“切换”,且台风紧随而至,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但影响可能较重。我市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切实做好预报预警、会商研判、工程调度、抢险救援等各项举措,筑牢防汛“安全堤”。
关口前移,强化预防预警
“海安市气象台2023年7月26日16时26分将雷暴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雷暴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如皋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26日午后,一场暴雨袭来,下午4点,南通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群里工作信息不断,一直到晚上11点多,工作群内仍在不断交流各地雨水工情和预警响应等信息。
气象、水文等部门数据显示,今年的气候年景较往年偏差,暴雨、强对流和系统性大风天气多,暴雨强度大。我市加强台风暴雨强对流的预报预警,关口前移,针对每一轮天气变化过程,建立并逐步完善“四个一”的处置流程,即会同气象、应急、农业农村、海事、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开展一轮会商和综合研判,发出一份防御通知,开展一轮调度,印发一份防御工作简报。入梅以来,我市遭遇多轮强降水,各地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天气、雨情、水情,通过公众号、各级媒体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确保信息及时传达到位。
防汛抗旱工作关键在“防”,“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为防范汛期灾害事故的发生,我市织密汛前、汛中、汛后防护网。汛前,各地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全面检查,及时消除度汛隐患,备足备齐防汛物资;汛中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实现动态消险;汛后及时组织评估检查,加强工程运行安全和维修养护。
目前,市县两级落实水利专业抢险队伍13支,河道及管理单位等其他巡查抢险队伍219支,各类队伍共计约4000人。市县两级共储备防汛编织袋210万只、块石12.7万吨、土工布25万平方米、木材531立方米、铁丝32343公斤。
畅通水系,提升引排能力
26日,海门港新区包场河生态河道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河道疏浚。包场河贯通南北连接通吕和通启两大水系,承担了通吕运河以南区域的种植灌溉和行洪排涝重要职能。今年6月,海门港新区在包场河实施生态河道项目,进一步提升河道抗旱排涝功能,改善周边人居环境。
南通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道之间水位差小,水质易黑臭,且不少中小河流存在坝头坝埂,影响行洪排涝。近年来,我市致力于畅通纵横交错的河网体系,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先后实施了通州区亭石河治理工程、如皋市如泰运河(如皋西段)整治工程、南通市九洋河段治理工程等9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86亿元,治理河长216公里。同时,大力组织镇村低等级河道疏浚整治,清淤河道17358条7284公里,拆除各类坝头坝埂6636处,建桥建涵5969座,消除“盲肠河”“竹节河”“断头河”,提升中小河流行洪能力。
如果说中小河流是防汛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毛细血管”,那么各大闸站则是城市的防洪利器。“裤子港开泵强排!”17日,我市遭遇强降水,其中开发区中兴街道最大小时雨量达到89.7毫米,加之长江侧还没有退潮,导致裤子港闸站一时超警戒水位0.05米。为尽快降低内河水位,裤子港开启4台泵站进行强排,有效缓解了开发区防洪压力。
“目前我市共有规模以上水闸1028座,其中沿江沿海大中型水闸26座,当接到气象部门台风暴雨预报预警之后,我们会进行适当的预排预降;当骨干河道主要站点水位接近警戒水位时,我们会调度沿江沿海涵闸全力投入紧急排涝。”市防办常务副主任、市水利局副局长卢建均介绍说。
部门联动,确保汛期安全
“7月19日20:00,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召开会商会,请各防指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19日,我市进入今年入梅以来的第七轮强降雨过程。当天20时,市防指指挥、市防办主任吴晓春组织市水利、气象、资规、住建、市政园林、交通、农业农村、文广旅、应急管理等市防指主要成员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会商,汇报本轮强降水雨情、水情,部署应对措施。
经过综合研判,19日21时起,我市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各部门立即行动,市气象局、水文局加密预报频次,及时发布气象、水情预报预警;市水利局调度沿海涵闸连续排水3潮次,调度沿江水闸20日凌晨停止引水1潮次,全面预降内河水位;市市政和园林局加强城市主次干道、高架桥梁、隧道、下穿道巡查频次,严防强降雨、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城市积涝、设施倒伏等安全隐患;南通消防全体消防指战员24小时值班值守,一旦接到排涝警情立即出动,抢险救援……
入汛以来,我市强降水过程多、短时雨强大,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应对,闻“汛”而动,联动应对,织密防汛“安全网”,最大限度降低强降雨天气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我市汛期安全。此外,我市建立了直达基层的“叫应”机制,确保各类预报预警及水雨工情第一时间传达到基层、镇村干部,压实基层在责任人落实、预警信息接受反馈、风险隐患排查、转移避险、力量组织、应急处置等责任,确保责有人担、事有人干。
记者 唐佳美 卢兆欣
[编辑:奚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