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地摊经济和天气一起升温。
疫情肆虐过了冬和春,最终当人们在夏日走出家门时,眼前的一线地摊,成为了一种城市生机的符号。
这一幕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上演,来一碗臭豆腐,看一下花衣裳,各种钥匙扣、卡包和绒毛玩具的摊位前,聚集着各个年龄层的“女孩”。
方寸之间,一个小摊,点亮地摊经济,而在人间烟火气升腾的背后,更多的则是“复苏”。
还有许多正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快速迭代的新姿势……
借着地摊,“新朋友圈”开张
对于兮兮来说,在长沙某繁华街道的生意,就是那么好!尽管她才做第十天生意。
过去兮兮是在隔壁城市的服装市场里做店面模特和销售员的,疫情的缘故,店铺散伙了,她分了几百件衣服。
“原本想着开着车,找个居民区做生意,没想到能到这样的闹市街区来。”兮兮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而和她同样有运气的还有几百个人,大多都是90后。
摆地摊的生意,一天赚的和过去在服装市场差不多,没有了摊位费,赚的还更多,最多的一天,买了2千多。
但对于兮兮来说,这还不够,她现在已经开始操持起了老本行——一边直播,一边做生意。
之前在服装市场,老板总让她做直播带货,那时候兮兮特别烦,也带不出几件衣服。
现在,她做起直播来特别的有瘾,“线下做生意,还能让线上的人眼馋,不用试穿衣服,只要有顾客来挑衣服,往往就能让网友也想选上几件”。
地摊能摆多久?不是个问题
在杭州摆地摊的70后姚葛,算是地摊老板中的老人了。
过去曾经在90年代中期,在南方某城市摆过书摊的姚葛,心里总在担心一个问题——地摊能摆多久。
但对于更多的90后摊主们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作为应届毕业生,小诗一开始出来练摊,有些被迫营业的味道。家里看着小诗无所事事,就从仓库里找了辆板车,让他去卖点日杂,权当社会实践。
不过,小诗在地摊圈子里,却混不下去,半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货没卖出几件。但却让他找到了另一个地摊经济的低碳玩法。
学传媒的小诗开始拒绝家里的板车,每天就在各色地摊上闲逛,发现有趣的小玩意,拍拍拍;遇见新颖的地方小吃,拍拍拍;看到有人讨价还价的战斗力爆表,还是拍拍拍……
结果,这些短视频换来了吓小诗一跳的流量,也帮好几个地摊成了网红摊位。小诗这下子成了地摊老板们最欢迎的人。
当然,小诗也有赚,流量广告赚了点,短视频带来的人气又变成直播间的热度,结果不出去拍摊子的时候,在家直播带货,也有了收益。
小诗或许是个特例,而大量心细如发的90后女摊主们,也找到了不少新窍门:同步开小店,借练摊建立朋友圈,将来不摆摊了,也不愁没客户。
“地摊经济”成热点,摆摊一天到底能挣多少钱?
" 地摊经济 " 近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日前,记者前往上市场询问了 10 位摊主,其中有人卖蔬菜或水果,有人卖自制熟食,还有人卖编织手串。他们都提到 " 流动摊贩临时规范点 " 带来的踏实和利润," 不用再‘打游击’了 "," 熟客多了 ",是这个小小的摊位让他们在这座城市有了立足的底气。
亲戚的店面门口摆摊做生意
王玉美 78 岁
日纯收入:300-400 元
商品:蔬菜
王玉美的蔬菜摊就摆在女儿的服装店门口,这既能让门面租金物尽其用,也方便在城管检查时,把摊子搬回店里。但现在,她没有这个担忧了,只要不下台阶,她可以安心地摆上一天。菜是她的侄子种的,每天上午,侄子开车把菜运到上碧湘街上。一家人精打细算,认真经营着生活。
蔡祥北 44 岁
日纯收入:100-200 元
商品:鸡蛋
蔡祥北是半个月前才开始在上街摆摊,他借用的是亲戚家的熟食店门口,支起一把大伞,摆上几个竹筐,就能做生意。土鸡蛋、皮蛋、土鸭蛋 …… 各个品种的蛋他都卖,价格从每斤 8 元到 13 元不等。因为初来乍到,摊位还没有太多熟客,但生意总会越来越好的。
有自己的门面摆地摊收入翻倍
梁茂 55 岁
日纯收入:200-300 元
商品:水果
梁茂有自己的固定摊位,甚至还有一个醒目的招牌,但他还是宁愿在路边搭帐篷摆摊。因为他的固定摊位在一个小市场里,虽然市场临街,但门口早已摆满了地摊,路上行人摩肩接踵时,市场里也很是冷清。梁茂说,他在市场里摆摊时每天的纯收入只有几十元,刚刚够一天的饭钱,但把摊位摆在路边,收入便能翻倍,所以他现在只把市场里的摊位用作仓库。目前日营业额 1000 元左右,纯收入 200 多元。
孙细兰 52 岁
日纯收入:200-300 元
商品:猪肉和蔬菜
卖猪肉的营业额是可观的,孙细兰说,生意好的时候,她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 4000 多元,但除去成本之后,她的纯收入就只有 200 多元了。房租是主要开支,她在路边租下了一个十几平米的门面,每个月的租金就要 5000 元。但她更愿意在自家店面门口的台阶摆地摊,门面用来当仓库。
加码地摊经济,城管打电话喊商贩摆摊
这两天,随着各地政策的出台,一则城管打电话喊商贩去摆摊的消息火遍网络,据报道,日前,江西九江瑞昌市不少小商贩接到了城管队员打来的电话,主动动员他们到指定地点摆摊经营。
不少摊贩主接到电话后非常惊讶,惊呼“还有这么好的事啊,我要叫上其他人也来摆”。据了解,为释放“地摊经济”活力,让城市更有烟火气,江西九江瑞昌市城市管理局在城区设置了流动摊贩临时摆放点,为市民提供灵活多样化的便民服务。
另外,在郑州,随着“地摊经济”兴起,不少市民开着私家车来摆摊,打开后备箱直接变摊位。一位女摊主称,自己是上班族,本来就喜欢逛夜市,现在利用业余时间来摆摊,增加点额外收入,每天营业额差不多有1千元。
搞活地摊经济,各地政策持续叠加
两会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及地摊经济。复苏地摊经济再添一城,郑州下发《关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进一步做好为民造福工作的意见》,要求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闲置土地,设立市集和特色跳蚤市场。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河南许昌、吉林长春、四川彭州、湖南怀化、成都、陕西等地方政府推出了鼓励地摊经济的相关意见。
地摊经济所爆发出的能量和效果也是杠杠的。成都是最早放开地摊经济的城市,早在3月,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印发《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提出疫情防控期间对商家和经营者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政策。
政策推行至今,根据成都市城管委公布的数据,截至5月底,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2个多月的时间,仅成都一城就增加了10万人以上的就业,而中国规模与成都相近的城市很多,如全面复苏地摊经济,将解决海量的就业人口。而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就业市场面临近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同比少增10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
另据据支付宝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200万小店和路边摊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 这当中,数字小店的表现尤其抢眼,支持支付宝消费券核销的小店,收入流水比发消费券前一周环比增长高达73.4%。
在各大城市中,广州、上海、杭州、成都、深圳的收入反弹的小店数量最多,郑州因为消费券的带动作用,反弹小店数量在北方位列第一,武汉在解封两个月后,小店经济也在迅速回暖,有15万小店和路边摊实现5月收入同比增长。
地摊经济的下一站:让烟火气更浓
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是地摊经济在时下的任务,任务达成后呢?
许多的城市、商户和个人,已经在此次地摊经济的热潮中,还是更多元的快速迭代,不仅仅是直播带货、线上开店或会员制社交电商,还可以是城市新街景、网红打卡地或更多。
据报道,在山东济南,这处占地80多亩的夜市是济南市在旧厂房基础上,整合城区众多杂乱无序的小夜市之后重新打造的夜经济新样板。1100多个摊位吸引了大批小商户入驻。
旧厂房这个概念,其实也是过去类似798之类艺术区、潮经济的路数,但往往趋于另类。
而借力地摊经济,用真正浓郁的人间烟火味洗礼一番,所谓的特立独行依然还在,但接到了地气,也就不再为“客似云来、云收雨散”的短促网红状态所忧虑。
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实现可能,而个中关键,依然是如何让这个烟火气真正持久的浓郁下去,才能真正抵达下一站。
小摊点的背后是大民生
疫情之后,就业问题将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而“无微不至”的就业,将以更加灵活、生动的方式嵌入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那些熟悉的味道和风景,那些发展并壮大于地摊经济的小商贩,将是微就业映照大民生的一面镜子,成为生活回归日常的真实写照,经济复苏最生动的样本。
堵,实不如疏。想要释放地摊经济活力,需要精细化管理配套,需要制度化用心设计。这不仅考验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包容度,也是监测考验一个城市以商业为基准、绣花管理的水平。不光图省事“一禁了之”,不过度泛滥而影响居民生活,地摊经济最舒适的状态,应是在“放”和“收”之间找到平衡点。政府要有主动服务意识,又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让地摊经济热起来,不是江湖救急,也不是民间救穷。而是以规划未来的角度规划城市生活的现在,引导广大小微企业、小小微企业一次合理的回归和升级。
这些年,无论是昂首阔步的消费升级,还是俯身向下的市场开拓,无论是线上的拼多多,还是线下的地摊经济,都以各自不同模式开发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并在其深度和广度有个新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有过针锋相对的势不两立,也有过你来我往的争执不休。只是,后来人们才渐渐意识到,经济活力往往激发于此,那些洗刷一代人生活方式的变革,正在悄悄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总理说,没有百姓便利的生活条件,大城市就会萎缩,流通业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
人间,就该闹哄哄。
来源:千龙网综合中国青年网、中新网、中国文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