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积极探索调整养殖业发展结构,引导养殖户由传统养殖向特色养殖转变,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强,把特色产业做精,鼓励农民群众迈出创业增收新步伐,走出乡村振兴致富新道路。
选优品种,多元发展突出“效益化”
【资料图】
走进如皋市磨头镇丁冒村,蜂农王亚军夫妇正“全副武装”地在蜂箱前忙碌着。蜂箱周围不少蜜蜂来回飞舞,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今年是他们养殖蜜蜂的第三十个年头,靠着这一“甜蜜”产业,王亚军一家迎来了小康生活。
“进入9月后,不少植物的花期已过,蜜蜂也不再采蜜,因此这段时间,主要靠蜂王浆营利。”王亚军边说边打开蜂箱,取出产浆框,将幼蜂一一捡出,用勺子舀出一勺蜂王浆。他告诉记者,除了蜂王浆,蜜蜂还可以产出蜂花粉、蜂蜜、蜂胶等多种可食用、药用的产品,蜂蛹作为一种高蛋白食物,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而蜂毒则可以用于蜂疗,治疗关节炎,小小的蜜蜂,可谓“浑身是宝”。
据介绍,王亚军养殖的都是意大利蜂,这种蜜蜂一年可以采四次蜜,经济效益较高。王亚军共养殖180箱蜜蜂,每箱蜜蜂数量在4万只以上,一箱蜜蜂及蜂产品带来的年收益在800元到1200元之间。养殖蜜蜂这一项产业让王亚军每年可以获得约20万元的收益。
“目前,我们蜂场产出的产品大多是在初加工后,就进入市场进行销售的。接下来,我准备和企业合作,对蜂蜜、蜂王浆等产品进行深加工,这样就能有更多收益了。”谈及未来,王亚军充满期待。
科学养殖,提升技术走出“专业化”
在磨头镇星港村的晨宣鹦鹉养殖基地,悦耳的鸟叫声此起彼伏。别人用来消遣玩耍的鹦鹉,被养殖户袁浩当成了一项事业,他细心钻研,把鹦鹉养出了名堂,养成了致富的好项目。
最初,袁浩的养殖之路并不顺利,雏鸟的孵化技术是一项难关。“我们全部都是人工电孵、人工手养,电孵的过程对技术要求很高,对环境要求也比较苛刻。”看着孵化室里的鹦鹉雏鸟,袁浩告诉记者,因技术不到位,养殖基地发生了鹦鹉陆续伤亡、产量低的窘况,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在村里的帮忙联系下,通过问专家、查资料,不断调整找到合适的环境温湿度参数,现在基地的孵化率可以达到80%,成活率也基本达到80%。”袁浩“寻师取经”找到症结,摸索出适合如皋当地的养殖方法。目前,基地占地约1000平方米,共有20多个品系的鹦鹉,种鸟有近200对。
袁浩正通过电商平台结合花鸟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主要销往江浙沪多一点,还有河南、广东等地,因为鹦鹉养殖是个新兴产业,目前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前景很好。”袁浩对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他准备开设观赏园和百鸟园,带动更多愿意创业的年轻人共同致富。
产销一体,打造品牌奔向“规模化”
早上7点,在如皋南门桥菜市场,一家新开业的生态黑猪肉专卖店,吸引了不少市民排队抢购。近年来,如皋在培育壮大黑猪特色产业上下功夫,从选种育种到养殖到销售,探索出“品种改良、良种推广、生态种养、门店直营”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让“如皋黑猪”的知名度不断扩大。
“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消费者对肉质佳美的本土黑猪越来越感兴趣。我们利用东串猪、梅山、二花脸等地方品种开展杂交组合试验,选育质量最优的品种,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总畜牧兽医师陈慎说,如皋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东串猪”保护为抓手,以推动产业化发展为目标,通过试验示范、模式创新、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了一批养殖场转型升级。
目前,如皋存栏黑猪50头以上养殖场户有16个,重点培育了一批以张大生态养殖、骏诚生态农业、欣成生猪养殖等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的“如皋黑猪”养殖示范基地。基地突出生态循环利用的理念,采用“生猪粪污—青绿饲料种植—饲喂生猪”的外部循环模式和“自繁自养—前期精饲——后期粗粮”的内部养殖模式,养殖规模、技术模式、品种优势和品牌影响迅速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接下来,如皋将继续推进特色养殖产业化进程,在体量扩增、品质把控、延伸产业链和品牌打造上再下功夫,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坚实保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韩循 蔡易 许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