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浓郁的南莫菌菇、精而不油的曲塘羊肉、鲜香醇厚的李堡麻虾酱、绿色天然的汤灶韭黄……在江苏省海安市农村电商直播馆内,来自全市10个区镇的73种农副产品有序陈列在货架上,等待着“党员助农”直播间开播售卖。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以来,海安市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紧紧牵牢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打造了特色蚕桑、水产养殖、莲藕深加工等极具本土特色的富民产业。
导向树起来 头雁跑起来
(资料图片)
“2022年全市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以上的村虽然做到了全覆盖,但不少村收入来源单一,依靠土地增减挂钩、资源发包的村仍有不少。”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党建办主任吴兰介绍。为充分调动村党组织书记发展乡村本土特色产业积极性,海安鲜明树立“产业发展好就给身份、给荣誉、给待遇”的用人导向,优先推荐全市产业发展靠前的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定向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人员,每年推荐2家产业特色村参与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优先推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参与“百名示范”“千名领先”村书记、“明星”村书记评选……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围绕打造“苏中新鱼米之乡”,海安里下河地区17个村党组织精心谋划做好“水文章”,探索实施“支部+专业文旅公司+农户”模式,着手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康养、有机食品等绿色产业。以争当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为目标,雅周镇12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开展高沙土农产品“订单种植+专业销售”,深耕绿色资源、打造绿色品牌,全面助力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先锋当起来 力量聚起来
乡村产业发展,除了要用好“一方水土”,更要用好“一方能人”。为把乡村“闲散”力量集聚到特色产业一线,海安在全市发出倡议,号召各村党组织积极发挥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优势,广泛组建“红色帮帮团”,主动吸纳村内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历届“两代表一委员”等进团,鼓励他们发挥党性好、经验足、阅历广等优势,主动融入乡村产业发展。
“我在镇上负责招商工作22年,趁着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相关负责同志的联系还没断,可以引荐给你们。”去年刚刚退休的大公镇于坝村退休老党员王世富,谈到在“红色帮帮团”中的首个任务就是为村里“万亩梨园”招引了一个集梨园观光、餐饮、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200亩生态农业项目,眼神里充满了自豪。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像王世富这样,从区镇部门负责人岗位退休下来又主动加入村“红色帮帮团”的“老干部”,全市还有76人。今年以来,他们以“轻骑兵”形式,累计为各村党组织招引“土特产”上下游项目13个,吸引各类资金超2700万元。
产业兴起来 农民富起来
农产品再有特色、再有品质,如果没有统一的组织、专业的力量、响亮的品牌,再好的“产品”也会变成没人要的“废品”。
为加大特色农产品培育力度,海安立足“特”字挖潜力,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本土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推动强村富民。南莫镇邓庄村党总支聚焦“菌菇”生产基地,实施“支部+基地+党员+农户”,带动300多户村民就业,年度村营收入有望超150万元;角斜镇建场村党总支以“黄蜀葵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开展“支部+合作社+农户”,吸引近500户农民入社,预计年产值超300万元,农民每亩最多可增加收益600余元;大公镇仲洋村党总支发挥全市山羊市场的地域优势,瞄准“羊肉成品”产销上下游,开展“支部+头部企业+专业销售”,预计增加村营收入4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支部+基地’等特色做法,引导各村党组织完善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等布局,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切实增强乡村‘土特产’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海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钱旭东表示。(卞冬建 夏禹)
[编辑:季肖寒]